从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学习看主席的幼年读书生涯

2022年01月24日16:54:08 历史 1405


从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学习看主席的幼年读书生涯 - 天天要闻


从1893年出生到16岁,毛泽东一直住在家乡湖南湘潭韶山,这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他家世代务农,父亲是一个精明能干亦农亦商的富农,家教很严,一心想让儿子懂点文墨,会打算盘,好继承家业。


  1936年10月,经不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坚决要求,毛主席一连几夜,叙述了他自幼年的一生经历。他说:“我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在那里读到13岁。清早和晚上我在地里劳动。白天我读儒家的《论语》等四书”。他进私塾是在1902年。


根据韶山纪念馆在本地多年调查搜集的可靠材料,毛主席8岁以前,寄居在湘乡外祖父家,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家塾,他常去“旁听”,能随口背诵几句课文,还能脱手写字。


这种自幼聪慧的资质,深得舅家的欢心。8岁回到韶山读书。


从1902年到1906年之间,毛一共在韶山附近四个私塾上过学。1902年在韶山南岸,启蒙老师邹春培;1904年在韶山关公桥,塾师毛咏生;1905年至1906年夏,在韶山桥头湾、钟家湾,塾师周少希;1906年秋,在井湾里,塾师毛宇居,因离家较远,读寄宿。


1906年末至1909年夏,停学在家,白天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自己仍坚持自学。


1909年秋至1910年夏,说服父亲后,在韶山乌龟井、东茅塘复学,塾师毛简臣、毛麓钟。


  对这6年的私塾读书生活,毛主席后来曾这样概括:“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 根据所有这些回忆材料,毛泽东这6年的私塾读书生活,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值得记述的情况:

从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学习看主席的幼年读书生涯 - 天天要闻

  ——毛氏家族认为《百家姓》、《增广贤文》等是俗书,发蒙从《三字经》开始,读过《幼学》;继而读《论语》、《孟子》和《诗经》等;后来读过《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等;在最后一个塾师处,还读过《纲鉴易知录》和古文等。


  ——天分高,记性好,会背书。读书不出声,只见嘴巴动。老师点多少,就能背多少,还能默写出来,并学会了查《康熙字典》。读书很认真,不乱走动。回到家里,除帮杂活外,总是看书。夏天晚上蚊子多,就在床头放盏灯,头伸到帐子外面看书。从小就有“格”,文质彬彬,“十来岁就有大人格”(同学们有这种印象,大概同毛自幼长得较高大有关)。


  ——写字要自己写,不描红字,学过欧体。根据他后来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手迹看来,他还学过二王字帖(王羲之王献之)。


  ——自幼喜欢游泳,老师外出时,小伙伴们就下池塘玩水。有次老师回馆看见了,让他们作对子代处罚,对不出来再打手板。出边是“濯足”,毛应声即对以“修身”。对对子,是作律诗作骈文的基本功。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诗人毛泽东最早表现出来的才气。


  ——他并不喜欢读这些经书。旧时私塾,老师只点书,并不讲解,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他最喜欢看的是《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说唐》、《说岳》这些杂书。私塾的规矩,认为这都不是正经书,不许学生看。他总是偷着看,甚至在课堂上将正书放在上面。


毛宇居发觉后,就故意多点书,让他背,都背得出来。《水浒》、《三国》中的故事,英雄好汉的行为,他同样记得很熟,常同小伙伴们讲这些故事。


——开始学作“破题”文章,作得快,总是交头卷,还常帮助同学作文。当时已废科举,塾师大概也只会先教学生如何“破题”。“破题”是八股文的首段,要用几句话讲明题旨大意。


这时文章的水平如何,现在找不到可资证明的资料,但从1912年作的一篇“史论”来看,前此三四年作的文章,跟这篇非常出色的文章,想必相去不远。因为1910年在湘乡东山高小读书时,他写的文章也是得到老师和校长称赞的。自幼聪颖,很会写文章,这样的评价对这个将来的文章家、大手笔,看来是恰当的。


  ——有的塾师喜欢体罚,打学生; 父亲也因不服管教,打过儿子。毛泽东的个性自幼特别倔强,为此作过英勇反抗。有一次逃到山中,转了3天3夜才找回来;有一次以跳塘威胁父亲,从而赢得胜利。这样,使老师和父亲以后不再使用这种教育手段了。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分士农工商四民,“学以居位(做官)曰士”。要做官,非通经籍、应科举考试不可。

从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学习看主席的幼年读书生涯 - 天天要闻

朱熹注的四书,从元朝以后即定为科举用书,成了法定的教科书。农工商子弟读书,一般不是为了应科举,而是为了略识之无,便于记账之类。


于是,他们另求简便之路,便有蒙学——儿童的启蒙用书。旧时村塾蒙学最普通的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此外还有《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这类书,用简短的骈俪句式,且多押韵,儿童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既能识字,又长知识,以至终生不忘。


其中贯注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等,活泼鲜明,通俗易懂,因之能在民间广泛流传。所谓“读了《增广》会涉骂,读了《幼学》会讲话。


因为《增广》多谈世态人情,《幼学》多词汇典故吧。这些书的内容虽同属封建文化的范围,不免宣扬封建思想意识,甚至还有庸俗无聊和迷信荒诞的东西,但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生活教育和端正道德规范方面,还包含不少有益的成分,是不可一笔抹杀的。


这种蒙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毛主席幼时读书多,也为其日后成为大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香港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回归祖国28周年,聚焦拼经济、惠民生 - 天天要闻

香港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回归祖国28周年,聚焦拼经济、惠民生

7月1日早上8时,香港湾仔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周霁、香港特区政府高级官员、香港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及社会各界代表出席仪式。 在活动现场,香港警察管乐团奏乐,护旗方队用中式步操护送国旗和区旗入场。随后,现场全体肃立,国旗...
中共一大纪念馆喜纳“镇馆之宝”——《周恩来手书李公朴、闻一多悼词》 - 天天要闻

中共一大纪念馆喜纳“镇馆之宝”——《周恩来手书李公朴、闻一多悼词》

今晨8时许,伴随着一大广场国旗护卫队铿锵有力的步伐和整齐划一的动作,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人员肃立致敬。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的“颂歌献给党”系列庆祝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融合了庄严仪式、文艺汇演、文物见证与红色体验等多种形式,深情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闻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国号为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无论特朗普是否会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就全世界来看,正义必胜!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计划邀请特朗普参加九三阅兵仪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如此问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上周国新办介绍了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情况和安排。你的具体问题,我目前没...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 天天要闻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在中国收紧稀土产品对外出口的背景下,作为资源贫国的日本决定“出道成为稀土生产国”,而他们的目光则聚焦于海底资源。据日经亚洲7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首个从近海矿床开采稀土矿物的试点项目。但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日本的相关报道中,似乎连篇累牍地都在强调有望解决“有无”,却无人在意“成本”。...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 天天要闻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今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女战士付瑞芝将迎来百岁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战斗中的烽火硝烟,抗战岁月无疑是浓墨重彩且令人铭记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涌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