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媛抛下儿女、放弃豪门贵族的生活,最终在他国异乡孤独离世

2021年08月16日22:22:18 历史 1263

她,是清末名门贵族的千金,嫁给了豪门望族的公子,用三寸金莲游遍了整个世界

她,忍受不了公子哥丈夫吸鸦片、狎妓、整日无所事事,要求离婚,并远走他国

她,是徐悲鸿的好友,是胡适的牌搭子

她,就是张爱玲的母亲,中国第一代出走的拉娜”——黄逸梵。

一代名媛抛下儿女、放弃豪门贵族的生活,最终在他国异乡孤独离世 - 天天要闻

黄逸梵(1896-1957),原名黄素琼,祖父是七省水督黄翼升,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为清政府立下大功,功封男爵。黄冀升仅有一个儿子黄宗炎,婚后一直未有子嗣,家人从长沙乡村给他买了个乡下女子做妾。小妾怀孕后,黄宗炎去广西任盐道,不到一年因染瘴气而亡,年仅三十岁。1896年,这名小妾为黄家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他们便是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和舅舅黄定柱

小时候,弟弟可以去上学,身为女儿的黄素琼只能裹着小脚,在闺阁中学习女红。她对这样的安排很不满意,她也希望跟弟弟一样去学堂读书,因此用绝食的方式来抵抗旧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束缚,最终她胜利了,为自己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

一代名媛抛下儿女、放弃豪门贵族的生活,最终在他国异乡孤独离世 - 天天要闻

张志沂是名臣李鸿章的外孙,母亲李菊藕是李鸿章的长女,当年她的嫁妆足以让张家挥霍三代。22岁那年,门当户对的张志沂与黄素琼结为夫妻。从小父母早亡的黄素琼,在婚后生活得并不幸福

受五四新潮的影响,黄素琼的思想非常开化,丈夫张志沂虽也受过新式教育,但是满清遗少作风仍在,他逛窑子、抽鸦片、娶姨太太、整日无所事事,这让黄素琼非常看不惯,于是这对外人看起来的璧人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之中。

1924年,张志沂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素琼欲以其监护人的身份一同前往。这一年,已有两个孩子的她为了逃离这旧式婚姻的牢笼,选择狠心抛下幼年的女儿张爱玲和儿子张子静,去海外寻找自由的新生活。

一代名媛抛下儿女、放弃豪门贵族的生活,最终在他国异乡孤独离世 - 天天要闻

国外留学的黄素琼,体验到了新生的快乐。她与小姑子一起弹琴、跳舞、向徐悲鸿学习画画,谈笑皆名流的日子让她如鱼得水,好不惬意。三寸金莲的她还和张茂渊一起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滑得比没裹脚的小姑子还好。

后来,张志沂写信给黄素琼,希望她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他承诺不养姨太太、不抽大烟,一时心软的她决定再给丈夫一次机会,于是便回国了。

黄素琼带着国外的活力回到了家中,他们搬进了新式的花园洋房,在这里,她教张爱玲弹琴、画画、学英语,给张爱玲并不快乐的童年带来了少见的欢乐。

回归后的快乐日子没持续多久,张志沂又开始狎妓、抽大烟,甚至不给家里生活费,忍无可忍的黄素琼提出了离婚,这把张志沂可气坏了,他坚决反对离婚。1930年,在律师的帮助下,她脱离了婚姻的束缚,像一只重获自由的小鸟,再次奔向异国他乡。

一代名媛抛下儿女、放弃豪门贵族的生活,最终在他国异乡孤独离世 - 天天要闻

离婚后的黄素琼给自己改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黄逸梵。她带着大量的钱财和古董,开始了她的世界之旅,每一次旅行,她都得买一些古董来换得旅费。作为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她非常讨厌用这种坐吃山空的方式维持生活,却又不得不这么做

1957年,病重的黄逸梵在伦敦给张爱玲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再见她一面,而张爱玲在回信中只寄了100美元。没多久,黄逸梵就在孤独和贫困中离世了,享年61岁。

一代名媛抛下儿女、放弃豪门贵族的生活,最终在他国异乡孤独离世 - 天天要闻

黄逸梵这一生,为了自由和新生,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儿女,最后孤独终老。不知道晚年的她是否有为自己曾经的决定后悔过,是否为缺席孩子的童年自责过?如果生命重来一次,用儿孙满堂的晚年,换取出国游历的这些岁月,她是否愿意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沙和尚原来是什么身份 - 天天要闻

沙和尚原来是什么身份

根据小说《西游记》的记载,沙和尚原来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玉帝贬下凡间,在流沙河为妖,甚至还要派遣飞剑去刺他!根据当代文学家对小说《西游记》的研究,沙悟净的卷帘大将是属于玉皇大帝的贴身保镖,执掌玉皇大帝的贴身
从皇商到破落户:《红楼梦》中薛家“商业帝国”崩塌之谜 - 天天要闻

从皇商到破落户:《红楼梦》中薛家“商业帝国”崩塌之谜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在《红楼梦》构建的那个繁华与衰落交织的世界里,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曾经以皇商身份坐拥巨富,其财富之盛,令人咋舌。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商业家族却逐渐走向了衰败,从富可敌国的皇商沦为了破
巴勒斯坦的悲剧告诉我们,即便富士山炸了也不能收留日本人! - 天天要闻

巴勒斯坦的悲剧告诉我们,即便富士山炸了也不能收留日本人!

巴勒斯坦的悲剧:从家园到流离失所在中东那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巴勒斯坦曾是橄榄树摇曳的家园。然而,20世纪初,历史的车轮碾碎了这里的宁静。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承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一战后,英国接管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