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5》终于开播啦,热搜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
这节目都到第六季了,虽说没了前几年那种热搜屠榜的气势,但咱就说,都2025年了,综艺市场还得靠《浪姐》来撑场面,真让人忍不住感叹啊!
新一季的《浪姐》,还真有不少变化呢。

最明显的就是,之前五季一直是在室内录制,这第六季破天荒地改成了室外录制。
芒果台这宣传概念也挺有创意的,说什么“户外录制=没有天花板”,就这文案水平,不愧人家一直被称为有“百万文案”的本事呢!

第一期分成上中下三期,加起来总时长超过六个小时呢!
上期主要是介绍姐姐们,中间穿插点搞笑段子,还有些追星的小趣事;中期各位姐姐放大招,展示初舞台;下期就开始组队准备一公了,这节奏跟往季差不多。

制造话题的节奏也没啥大变化。
第一期在剪辑、后期包装、趣味性和用心程度上,都是最好的。
毕竟开头得最大程度地让大家觉得正片有看头嘛。
比如说,姐姐们那些搞笑的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行为,都被节目组的镜头精准地捕捉到了,再配上搞笑的花字和音效,这么多陌生艺人第一次见面,那场面还挺有意思的。

不过要说初舞台的内容,我看了六季感觉就是好看是好看,但没啥大突破。
回忆杀那效果可太猛了,情怀这牌屡试不爽。
叶童唱了《渡情》,陈德容唱了《梅花三弄》,现场姐姐们那气氛组当得,人情世故和迷妹应援都做得特别到位。
吴宣仪和李艺彤属于爱豆再就业那一组,一个又唱《我又初恋了》,一个唱《钢铁之翼》,主打一个饭圈人都懂的感觉,虽然国民度比不上前面那些姐姐,但营造“梦回”氛围这块,她们也做到位了。
王珞丹在第一期那可是话题度超高的热门姐姐,一个人就带出好几个话题:和祝绪丹组了姐狗cp线,跟曹颖的尴尬问答又暗暗提到了和白百合撞脸的事儿,舞台上打架子鼓也特别出风头,这架势感觉和当年万茜姐姐的营销路子有点像啊,难不成拿的是同一类剧本?对了,往年晓明哥给每位姐姐打call端水的那个位置,这一季换成谢娜坐了。

不过呢,这户外录制也有个统一的小缺点,就是在舞台镜头呈现上比室内局限性更大。
没了光影效果,特写镜头也少了,大多是平平直直的远景、全景,有些镜头的那种韵味就差了点意思。
你想啊,要是吴宣仪在有动感光影的棚内表演,是不是更能突出她的甜美?宋妍霏跳动感舞蹈的时候要是能根据舞蹈动作,该拍肢体近景就拍近景,该拍表情管理就拍表情管理,观众肯定更能沉浸其中,被舞蹈的力量感染。
vava对着镜头唱歌,在室外大平光下,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磨掉了一些情感,反倒是王珞丹这种大开大合的架子鼓表演,更适合户外海边这种场景。

从节目时长来看,倒是提供了更多素材和玩法。
早在定档的时候,《乘风2025》放出主题曲《她行》后,紧接着又放出一期时长足足58分钟的“超前企划”,姐姐们的阵容首次公开,环节玩法也有更新。
姐姐们出场前先在海边跟亲朋好友通电话,以往节目里那种大排面打call的环节,都集中放在这个超前企划里了。
这排面一有,话题也是蹭蹭地上热搜。

其实每年这个时候,热搜上都会出现那种大型女性综艺相关的“消失的她们”话题。
好多平常不太在电视剧等岗位活跃的姐姐,突然高调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我们就知道《乘风2025》又在发挥它最强的扛热搜能力了。
这ip的热搜力有多强呢?上一季刚结束不久,下一季的网传名单就能把网友骗过来猜个不停,给热搜添了不少热度。

这种网传名单版本一般还不止一个,最初传出来的版本总是最夸张的。
前几季还传出过国际歌手艾薇儿要来参加的消息,这第六季我印象最深的“网传”重磅姐姐,有凤凰传奇的玲花,还有许晴、霍思燕这些好久没在电视荧屏露面的姐姐。
这可太符合观众对《浪姐》系列名单的期待了:既要有国民度,又得有情怀感,姐姐们不光要有个人特色,还得自带独特话题度。

而且啊,第六季节目定档前,一公、二公的结果就传得有模有样的。
今年刚官宣定档和阵容,浪姐6二公就同时登上热搜了,节目第二次公演的淘汰信息都出来了,这还有啥悬念呀?
网友们显然也早就习惯了这种正餐还没开始,菜单就提前公布的节奏。

大家都知道,《浪姐》的路透图也是热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些大量精修、角度特别好的路透可有讲究了,姐姐们靠这个完成商务带货呢。
平时喜欢看八卦的网友这下可算找到乐子了,这节目不光能用“百万文案”三两句话说到大家心坎里,那些家长里短的八卦也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
不得不说,芒果台在搞话题、做舞台这些方面,确实有本事。

《乘风2025》迎来了《浪姐》史上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62岁的叶童,第二高年龄的是59岁的邓萃雯,往年最高年龄的是55岁的那英。
我对比了6季的姐姐阵容,发现6季以来姐姐们的平均年龄在36-38岁之间浮动,这一季叶童、邓萃雯可算是靠自己拉高了年龄平均值。
可为啥感觉姐姐们越来越年轻了呢?今年年龄在30岁的姐姐就有8位。

要知道,1995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30岁了,不过没过生日的姐姐,严格来说年龄只有29岁。
这种轻熟龄姐姐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以前只在第三季出现过,那季节目中年龄在30岁的同样有8位,还有一位吉娜姐姐当时还没过29岁生日呢。
总结起来,第六季不超过40岁的姐姐数量确实多了一些,占比不到三分之二。

过往第二季到第三季,30多岁的姐姐数量大概占一半左右,其实也差不了几个。
实际上第一季30名姐姐里,超过40岁的姐姐只有5位,30多岁的姐姐数量多达25位。
这节目本就是从“三十而立”延伸出来的,那这种越来越年轻的感觉是咋来的呢?
我觉得这是因为从姐姐阵容的咖位来看,那些重磅白月光、国民度高、代表作超硬的选手数量在减少。

30岁的年龄危机,在这个节目上有了新的定义。
以前的姐姐,过了30岁之后,定位往往是国民度高、人设更成熟、代表作更经典。
比如说张雨绮参加节目时33岁,黄圣依37岁,前者是“御姐”人设,后者是“童年女神”,“姐”味十足。
而且更多30+的姐姐们曾经辉煌过,观众怀念她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可如今市场没给她们太多好机会,所以姐姐们来这个舞台,目的就是“翻红”,重新证明自己,寻找新的可能。

现在的姐姐来《浪姐》,30+不再是年龄危机,而是一种“不红的焦虑”,或者说需要更多流量助力变得更红。
比如说33岁的祝绪丹,2024年凭借《永夜星河》才让更多观众发现这位宝藏姐姐,之前还因为名气不够被于正在《五福临门》开机仪式上内涵。
30岁的宋妍霏,代表作排在第一位的《穿越火线》是2020年的剧(跟《浪姐》第一季同一年),6年过去了,她也没留下更多经典出圈的角色,还陷入观众对她古偶装扮的质疑。

创时代女团出身的吴宣仪、snh48成员李艺彤今年刚满30岁,就带着甜美穿搭和粉丝对舞台的期待来到了《浪姐》,感觉从“妹妹”到姐姐才刚成长起来,可已经要开始讨论“三十而立”的命题了。
说实话,现在姐姐们的“历”,和《浪姐》初衷里女主角的“历”,可没法比了。
“中女”的故事,能挖掘的越来越有限,既老套,又没了当初观众想品味的那种“姐味儿”。

实际上,节目到第六年了,观众也能早早察觉到一些危机。
“她”力量的故事讲了5季,各种各样的姐姐来这儿比赛晋级、成团出道,赛制在变,可唱跳舞台形式一直没变;姐姐们在变,可女性叙事的剧本化套路却越来越严重。

热搜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也越来越明显。
带着没什么流量的姐姐上热搜,给她们新热度、关注度,让她们真能“翻红”,证明自己价值,找到事业新机会,这是好事。
但话题热搜的另一面,也可能是一些没啥营养的话题,败坏姐姐们的路人缘。
早在前几季,网友就摸清了节目的热搜规律,说好的“她力量”,实际上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却是哪位姐姐的妆容、服装,或者好友局发生了啥事儿这种热搜,对姐姐们来说基本没啥用。

现在形成了一个新的闭环。
姐姐们上节目就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度,能接到新的好资源。
而当下这种热搜盛宴、价值观表达,很明显说明《浪姐》对很多艺人来说已经是新的高光时刻了,这才是真正的“好饼”。
六年时间,有189位姐姐参与《浪姐》这个ip自身的履历就够亮眼的。

多数站在出道位的姐姐在录制期间能凭借人气收获路人缘,得到资源加持。
比如说上一季冠军陈昊宇上节目后,粉丝从1万涨到10万,还和戚薇、蔡文静、何洁等姐姐被传有团综资源。
网友提名那些参加节目效果好的姐姐,除了商务资源配置,更多体现在路人缘和粉丝量上,像王心凌、张含韵、金晨、李斯丹妮、尚雯婕、于文文、周笔畅等姐姐。
但也有参加节目后口碑下降的姐姐,如何洁、张萌、万茜等等。

对于观众来说,大家需要“她们”的存在。
比如说女性脱口秀演员、女导演、女编剧能在节目里有一席之地,一个行业的向好发展能激励全体女性去探索新可能。
可要是观众沉浸在节目剧本争议、刻意营造的假竞争里,那节目最初的吸引力可就没了。

节目到第六年了,《浪姐》只能在赛制玩法、录制地点这些外在方面做变化。
得承认,所有节目做调整,肯定都是希望越来越好,但受很多因素影响,找不到合适的人,还要考虑品牌植入等等,不得不做出妥协。
这就导致《浪姐》这个ip,最初想呈现的跨越年龄限制的“她力量”不断被削弱,这既是节目面临的困境,也是综n代节目普遍存在的困境。

不过从商业价值来看,《浪姐》依然是多方都不想舍弃的大ip,就算“姐味儿”没那么浓了,也还能继续火一阵子,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