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休师父
01
禅宗有一个公案,下流的人不能看;上流的人,请接着往下看——
我们知道,永嘉禅师证量了得,被六祖亲自加印认证,可他还有一个出了家的尼师妹妹(一说是姐姐,暂不考证),禅修功夫也不一般。
有一天,这位尼师忽有所悟,心想:法性湛然,本无去住;厌喧趋寂,岂为达耶?
大意是,法性这玩意儿,湛然清净,无为常寂,任运随缘,不染一尘,它原本也没什么刻意的来去住留之意,而我现在厌恶喧嚣的地方,喜欢安静的洞窟——还有如此的执着和好恶分别——这怎么能算是通达佛道呢
?
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位尼师显然是觉知到了“大与小”的境界之差,觉得自己应该“大”起来,但是初出茅庐,未知功夫深浅,当然要先找个地方一试锋芒——于是跑去找雪峰禅师“斗法”。
太史僧二休点评曰:从她的这个心思来看,它的火候显然还没到,心里又有点着急——这也注定了她的“斗法”不可能占上风,此处已为下文的“落败”埋下伏笔。
02
雪峰禅师初见她时,问了一句很正常的话:你从哪里来?
尼师回答:我从大日山来。
(点评:这句问答也很正常。据考证,大日山,就在浙江温州一带,而这位尼师在出门之前,是在山上的一个石窟里打坐,于坐中觉察到自己“厌喧喜寂”,这才决定出门“斗法”。)
雪峰禅师接着问:太阳出来了吗?
意思是,你在山中打坐这么久,修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体悟?有没有明心见性啊?
禅宗经常把月亮、太阳比作佛性,比如有一偈说:
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明朝日出东。
尼师回答:要是太阳出了,就会把雪峰融化。
这句话,就有点“不说人话”了,而且还相当“狂妄”——我要是明心见性了,就会把你这个雪峰禅师度化——言下之意,我比你高。
雪峰禅师一听,这娘们儿好大的口气!于是后退一步,诱敌深入,隐而不发。
其实很多时候,“斗法”就像打仗,最好的战术,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不掉进你的框架,才能掌握主动权,否则,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很容易掉进对方的陷阱。
雪峰禅师毕竟是个老司机,深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仅不顺着对方的话题走,而且还要设法牵对方的鼻子,于是采取了运动战术——在运动中发现对方的破绽,然后一招制敌——于是暂把上一个话题搁置,继续寻找新话题。
雪峰问:你怎么称呼?
尼师答:玄机。
雪峰又问:你这台机器一天织多少布?
玄机答:寸丝不挂!
好了,破绽露出来了——而且还是大破绽。
啥大破绽呢?
我们看这个对话,其一,玄机尼师简直就是个“直女”,跟个山炮似的,别人怎么问,她就怎么答,一直在被对方牵鼻子。
表面上看,玄机尼师回答很机智,可实际上,她已经中了对方的圈套:别人问什么,你就答什么,你答的再精彩,也是被动的,也是在别人的框架里的,也是按照对方的设计在行进。
其二,别人问你“一天织多少布”(每天在哪里用功、用的是什么功),作为回应者,不仅没有指出“织布”也是“非实有”,而且还顺着对方的意图,很”听话”的暴露了自己的“全部水平”:寸丝不挂。
这四个字,犯了3个“错误”。
1、把话说的太满,堵死了自己的退路(下面会细说)。
2、自己给自己“印证”,毫不谦虚的张扬显露,暴露了“狂慧”之病。
3、立了一个“不挂”之相,违背了六祖说的“不立一法”的原则,凡事有立则有破,无立则无破——这3个大破绽,就给了对方一个可乘之机。
我们再看什么叫“寸丝不挂”?
就是已经证入空性,没有了任何的分别执着,任运随缘,来去自由,心无挂碍,不黏不滞。
哪有人敢这么说大话的?
别人问你修到什么水平了,你说我已经没有”执着”,别人冷不防把你手机扔掉或者对脸给你一巴掌,你看你什么反应?没反应那是木头,反应了就是“执着”——这就注定“进退皆败”。
禅修这件事儿,最忌讳的就是讲大话,未证言证,自言开悟,大话说出来容易,但大多都是嘴上“功夫”,是巧舌捷辩,是耍弄言辞,是口头禅,是弄智巧,都不是禅。
什么是禅?
六祖说: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禅不在口舌之间,它既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态度,既能起用,又能遍一切处,还不著一切处——所以,有没有到这个火候,不是看嘴上怎么说,而是看对境临事的反应。
前两个回合,只停留在“口舌之辩”上,玄机以为占了上风,但你的功夫是真是假,还是得让它在实境中起“用”,才能证明是真正的禅。于是雪峰不再说话,但是肚子里却憋着“坏招儿”;玄机以为可以得胜收兵了,没想到,雪峰又杀个回马枪。
刚走三五步,雪峰突然喊住:娘们儿,你的袈裟拖地上了!
玄机一惊,忙回身看。
雪峰一语封杀:好个寸丝不挂!
你寸丝不挂,还在意袈裟拖地不拖地干什么?
玄机无言以对,当下若有所悟。
事实证明,玄机下山之前对自己的觉察——“岂为达耶”的执着和分别,一点儿都没有减弱。
其实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对于法义,只是在理上明白,而并没有达到实际的证入,真正有了实证了,反而不去刻意逞狂慧、立空相、争胜负、斗机锋;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未证之前,所有的巧辩,都是口舌之能,遇到行家,一下子就被碾压的死死的。
不过最后说一下,这个公案下流的人看不得,以前就遇到有个别龟孙喜欢拿“寸丝不挂”来调侃、亵渎、恶搞——能读到这里的人,都是上流人,上流人只去从公案中启迪智慧,除此之外,寸丝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