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不少学生会选修“社会第一课”,涌入劳务市场寻找兼职。但部分企业却趁机欺“生”,让应聘者频频掉入求职陷阱。
说多了都是泪。一些学生想用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负担,锻炼提升自己,没料想,钱没赚到,却先遭到了“社会毒打”。有的老板把暑期工当免费工,借故克扣工资;有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说是招聘影院检票员,实则安排去洗碗;甚至有不法分子打着“赚快钱”“躺着就能赚钱”等旗号,诱使暑期工沦为电诈“工具人”。
为什么一些用人单位敢打暑期工的“歪主意”?从用工性质来看,暑期工多属于短期兼职,部分用人单位因此不与之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待遇也仅停留在口头约定层面。再加上这些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与维权意识较弱,个别用人单位便有恃无恐。
暑期工招聘乱象丛生,不仅损害学生权益,还扰乱就业市场秩序,给社会诚信抹黑。每一位选择暑期工的学生,都怀揣着对成长的渴望和对社会的信任。他们的劳动,理应获得尊重。他们该得的报酬,一分都不能少。为暑期工撑起权益保护伞,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日前,北京市公安局通报典型案例,提醒暑期工严防兼职刷单诈骗。除了发布警示提示外,相关部门更需加强暑期劳务市场管理,畅通维权渠道。一旦查实用人单位存在恶意克扣工资等行为,应当及时责令改正,并依法处理。此外,暑期兼职的学生也不妨多留个心眼,尽可能留下书面证明、聊天记录等,以便维权。(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