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挨过打的孩子,其实挺多的。
有时候是写作业磨蹭了,有时候是跟别的孩子打架了,也有时候,大人心情不好,一句话没说对,就换来一顿打。
那时候我们都以为,孩子不打不成器,打一打,才能长记性、变乖。
可是等到自己也当了妈,才开始犹豫:孩子不听话,到底要不要打?
打了,心疼;不打,又怕他越长越无法无天。
有意思的是,那些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长大后真的更懂事了吗?
而那些几乎没被打过的孩子,难道就一定会无法无天?
说起来,其实“常挨打”和“几乎没挨过打”的孩子,长大后,还真是有不少不一样的地方。
一:会有什么差距?
有些家长会说:“我小时候就被我妈打大的,现在不也挺好?”
还有人觉得,孩子调皮不听话,打一顿就老实了。
确实,有些孩子在挨了几次打之后,表面上好像变得特别听话,大人让干啥就干啥,不敢顶嘴、不敢反抗,甚至连眼神都不敢多看一眼。
但这种“听话”,真的是孩子懂事了吗?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懂了规矩,而是学会了“害怕”。
他不敢再做某件事,不是因为知道错了,而是怕再挨打。
研究发现,孩子在经常被打、被吼的环境中长大,大脑中的“情绪控制”和“学习记忆”部分,会比其他孩子发育得慢一些。
也就是说,孩子一旦经常生活在紧张和恐惧中,他的脑子很难专心学东西。
别看他安安静静坐那儿,心里其实是慌的。
有些孩子平时不敢说话,上课也不举手,老师一提问就脸红、结巴,看起来像胆小,其实是害怕做错,害怕被批评。
越怕越紧张,越紧张越出错,时间久了,孩子就更没自信了。
而且打完以后,孩子学到的,不是“这件事不能做”,而是“爸妈生气了我会倒霉”。
于是他开始偷偷摸摸、不敢表达自己,怕说错话挨骂,怕做错事挨打。
不少人在长大后,回想童年,记住的不是道理,而是那一顿顿吵骂和打骂带来的委屈和害怕。
孩子不是不该管,而是我们有没有更温和、但一样能让他明白道理的方式。
这比打,更考验父母的智慧。
二:“常挨打”的孩子,长大会变成啥样?
小时候常挨打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有研究发现,小时候经常被打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性格:
●要么特别胆小、讨好型,说话小心翼翼,连“不同意”都不敢说;
●要么脾气暴躁,情绪一上来就容易摔东西、发火,甚至伤害别人。
看着完全相反,其实背后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小时候心里受过伤,却没人帮他们处理过这些情绪。
我们的一巴掌、一顿打骂,在孩子心里,是这样的感觉:“我是坏的”“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这种感觉如果从小就埋在心里,长大后很难自己就消失了。
比如,一个小时候被打大的男孩,长大后可能特别爱发火。
一点小事就让他炸毛,因为他学到的方式就是“有情绪就发泄”;
也有的女孩小时候常被打骂,长大后遇到伴侣不讲理、动手,她反而习惯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因为她从小就学会了“不能顶嘴,顶嘴会出事”。
而且,孩子小时候挨的打、受的伤,长大以后可能会“转化”为对自己或对别人的攻击。
有的人成天自责、焦虑,不敢争取;
有的人控制不了情绪,一吵架就摔门、砸手机,说话不带刹车。
这不是天生的脾气坏,而是小时候没被温柔对待过,也没人教过他怎么平静地表达自己。
三:“几乎没挨过打”的孩子,会怎样?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担心:“现在的孩子都没吃过苦、不挨打,将来会不会无法无天、没规矩?”
这其实是很多老一辈留下来的观念——不打,就等于惯坏。
其实,真正被“惯坏”的孩子,往往不是没挨过打,而是根本没人好好教。
打和骂,不等于教育;不打不骂,也不等于放任。
现在有不少家庭,父母选择不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结果孩子反而更懂事,更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为什么?
因为这些孩子从小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他们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他们知道规则不是靠一巴掌强迫出来的,而是靠沟通和理解建立起来的。
比如,我邻居女孩在超市想买糖,妈妈不让,她开始大哭。
这个时候妈妈没打她,也没吼她,而是蹲下来跟她说:“我知道你很想吃糖,但我们约定好这周只吃一次,对不对?”
小女孩哭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这样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慢,但其实更长远。
四:“不打孩子”,不是“放任不管”
很多父母会担心:不打、不骂,会不会让孩子无法无天、不把我当回事?
其实,真正让孩子有分寸的,不是“怕”,而是“有边界”。
孩子的世界里,其实特别需要“规则感”。
但规则不是靠吼出来的,也不是靠打出来的,而是靠父母平时一点一滴立起来的。
有个特别实用的小技巧叫“提前立规矩”。
比如,我们去朋友家前就跟孩子说:
“今天我们在别人家不乱跑、不动人家的东西,如果你想玩,可以问妈妈。”
不是等孩子闯祸了才一顿骂,而是提前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行。
这样,孩子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父母自己的情绪管理。
很多时候,孩子其实不是犯了多大错,而是我们自己太累、太烦,结果一着急,就发火了。
但冷静下来后,我们又后悔不已。
所以说,想管好孩子,先要管住自己。
不打,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管”;立规矩,也不是非得靠打才能立住。我们要做的,是在温柔中坚持,在坚定中让孩子感受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