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关于少说话的句子,谁都知道好几个,但是很多人却做不到,尤其是在家里。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还会在家里,反复唠叨,直到大家都厌恶为止。
聪明的老人,懂得分析人情世故,无法完全管住自己的嘴,但是坚持在儿媳、女婿面前,少说话,维护家庭的和睦。

01
前些天,我的母亲准备从县城,搬到老家去住。
老家也就是在郊区,用水用电便宜一些,一天也有几十趟公交车,非常方便。
对于母亲的想法,我作为儿子,是很理解的。
我抽空,去老家把房子收拾一下,还有门口的野草,尽快除掉。水电也重新检查一下,对不安全的地方,进行修补。
母亲见我辛苦,就打电话,喊我的姐夫来帮忙。
姐夫接到电话之后,没有来,母亲很生气。
过了一会,姐姐来了,说:“妈,有什么事情,直接跟我说。我家那位,忙得很......”
把姐姐的话,和姐夫平时的想法,融合起来分析,我就发现了两个事实。
第一,姐夫是女婿,基本上没有继承到娘家的财产,还在结婚的时候,给了几千块钱彩礼。姐夫自然会认为,自己对岳父母,是没有赡养义务的。
第二,姐姐是外嫁女,但她的根在娘家,也吃娘家饭长大。顾及旧情也好,从财产分配来说也好,总要对父母回报一点什么才好。
原来,同一件事,对女儿说,和对女婿说,效果是不一样的。
关于儿子、儿媳,也是有区别的。一些老辈,这样总结:“会疼的疼儿媳,不会疼的疼儿子。”
为什么要对儿媳客气一些,对儿子小气一些呢?这就是人情的微妙之处了。
儿子是亲骨肉,就是闹翻脸了,打断骨头连着筋,还是要和解,并且对父母孝顺。
儿媳不一样,是从外面来的人,也没有血脉亲。公公婆婆对儿媳好一点,并且好过儿子,这让儿媳觉得“我是婆家的自己人”,然后在家务,孝顺等方面,就更有主动能动性了。
从言语表现上看,就是老人要记住一点:有好处的事对儿媳女婿说,相对坏一点的事情,对儿女说。好好的脸色,给儿媳女婿,对儿女可以适当发脾气,说几句严肃的话。

02
和我同村的张大妈,长期在儿子家,帮忙带娃。
娃读初中了,张大妈准备收拾行李回老家。儿媳极力挽留,让张大妈不要走。
就这样,张大妈在儿子家扎根了。
为什么没有婆媳矛盾,还被儿媳感激呢?
大家都说:“张大妈是一个老实人。”
老实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被误解了,都不会解释一句,而平时就默默地做家务。
一个婆婆,把家里的饭菜做好了,把娃成长,读书放学的事情搞好了,这就省去了儿媳很大的麻烦,儿媳可以安心去打工。
张大妈还很关注天气情况。万一第二天要下雨,就在门口显眼的地方,放两把伞。
有一次,儿媳去上班忘记拿伞了。张大妈把伞送到儿媳的单位,把伞放在保安室。儿媳下班,保安就喊:“你婆婆送伞在这里......”儿媳很是感动。
张大妈从来没有对儿媳主动要过一分钱。就是给娃买了零食玩具等,也没有说过什么价格。
儿媳给多少生活费,张大妈就拿着,不问具体多少。
村上春树在文章中写道:“不解释就明白不了的东西,即使解释了也明白不了。”
是的,爱在行动,而不是嘴巴上,大部分的事情,做好就够了,少渲染。
唐朝有个“百忍堂”的故事,说一个老翁,几代同堂。他为了避免冲突,就写下一百个“忍”。
只要忍住了,不到处说,不喊痛,不责备,不要求,不强烈建议,不夹枪带棒......这家庭关系就好多了。

03
根据大部分的家庭情况,建议老人跟儿媳女婿,少说以下几件事。
第一,关于儿媳、女婿过去的丑事,不管是谁透露的,老人都不要去核实。包容人的短处,不揭露人的伤疤。
第二,关于儿子女儿的优势,不要在儿媳女婿面前说起,避免攀高踩低,把儿媳女婿的优点压下去了。更避免儿媳女婿认为,自己的婚姻是高攀了人。也避免了老人护短的嫌疑。
第三,关于孙辈的嫌弃话,一句都不要说。尽管认可孙辈就行,都当成掌上宝。接送孙辈读书,也毫无怨言,还可以乐在其中。
第四,关于儿媳女婿的父母事,不要说。亲家是半路亲戚,不可能都搞清楚。保持糊涂,不清楚的状态,才最好。
第五,关于家庭的误会,不要总是去解释。大家长期在一起,误会自然会消除。日久见人心,不是吗?
第六,关于儿女的婚姻,不要劝什么离婚,不要劝什么不吵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到了也装作没有听到。
第七,关于有争议的话题,一定是老人先闭嘴。低头不是输了,是修养境界更高。
第八,关于老人自己的病痛,不要喊痛,而是坦然面对生老病死,不传递负能量。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出很多方面。整体原则,就是老人开口之前,多想对方会如何认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一定要牢记。

04
一个家庭的和气,是需要大家一起沟通的,但是老人尽量少说话。从大家庭来说,老人要退位,儿女儿媳女婿要上位。正如《增广贤文》的道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老人传递给儿女的印象,是默默干活,真诚待人,不多言,那就是好印象。
老人少说话,是示弱的最佳体现,是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的。
老人们,静能生慧,静能安心。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