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上天苏联就要遁地,到了一万多米突然停止,究竟发生了啥?

2021年01月14日22:15:02 科学 1135

20世纪后半叶,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一直是冷战状态,谁也不服谁,美国和苏联为了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也是做了很多异想天开的事情。

当时的科学技术正处于新兴发展状态,美国在1945年原子弹试验成功,苏联不甘示弱,于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核武的国家,也是在这个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一种制约,也就有了后来的冷战,

美国上天苏联就要遁地,到了一万多米突然停止,究竟发生了啥? - 天天要闻

美国在1960年就开始进行航天计划,期间也经过多次测试,三名美国航天员与1969年驾驶着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人类登上月球在之前也想都不敢想的,美国成功登上了月球,苏联无奈,也想要在其他领域上扳回一局。

苏联的航天事业虽然强大,但也无法实现登月这个目标,既然美国登上月球探索了未知区域,地球的深处同样神秘,在1970年,苏联的”挖穿地球“计划着手实施。人类虽然是地球的主导者,但对地球的了解还是不够的,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形,挖穿地球听起来像是一个荒诞的想法,但苏联确实这么做了,而且后面还有一些国家还跟着做了。

美国上天苏联就要遁地,到了一万多米突然停止,究竟发生了啥? - 天天要闻

苏联将计划实施点选在北极圈的科拉半岛和挪威的交界处,派了很多科学家进行研究,也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苏联也坚持挖了很多年,12263米的深度已经超过了认知,要知道世界第一高峰也不过八千多米,全世界的目光都停在了苏联身上,苏联却突然停手不挖了,也是让人费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美国上天苏联就要遁地,到了一万多米突然停止,究竟发生了啥? - 天天要闻

苏联也没有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倒也有一些说法可信度还是蛮高的,称苏联自己也意识到挖穿地球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计划所需的资金让苏联方面有些吃不消,盈不止损,也就这样停止了。而且在挖到地下一万多米的时候,温度已经超过预期,据说有180度,在这种影响下,要想继续就得提升技术,苏联自是无力承担。

美国上天苏联就要遁地,到了一万多米突然停止,究竟发生了啥? - 天天要闻

美国也知道行不通,钻到九千米就停下了,换种角度来看,苏联还是赢了,虽然中途停止,但也不是白费功夫,在钻探过程中,对于地球也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同时也挖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碎片化石。

在苏联失败之后,也没有国家再有”挖穿地球“的想法,但也刺激了他们对地球勘探的热情,大多都是以失败告终,除了日本的“从莫霍界面到地幔计划”,这个计划完全是为了科学研究,日本选择地壳只有六公里的海床实验,人类也第一次发现了原位地幔,也为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多研究信息。

美国上天苏联就要遁地,到了一万多米突然停止,究竟发生了啥? - 天天要闻

人类对于未知区域的好奇心不会减少,探索也会一直进行着,在数十年来的科学探索之中,人类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偏离认知的科学研究,多数都是异想天开,投入再多,也只是无用功。科拉半岛万米深的人造井就是一个教训。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 天天要闻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Q辐射具有两面性!“快把WiFi关了,有辐射!”“电脑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辐射!”“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众对辐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惧。然而,科学真相往往颠覆认知。恐惧:混淆与误解公众对辐射的深度误解和过度恐慌,常因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辐射类型: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 天天要闻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近日,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等主体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已由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这场纠纷因两家企业在587Ah储能电池标准领域的竞争引发行业关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储能港股IPO关键期,其上市进程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 天天要闻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导读】中科曙光拟与中科星图共同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太空计算正成为新的战略新兴技术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图7月8日晚公告称,双方当日签署了《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将共同推动“太空计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落地、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太空算力服务...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