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辐射具有两面性!
“快把wifi关了,有辐射!”“电脑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辐射!”“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众对辐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惧。然而,科学真相往往颠覆认知。
恐惧:混淆与误解
公众对辐射的深度误解和过度恐慌,常因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辐射类型:
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射,能破坏分子结构,确实对人体有害;
非电离辐射:日常电器产生的电磁波(无线电波、微波等)能量较低,主要产生热效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日常低强度电磁波会影响健康。
真相:无处不在的人类“背景”
要理性认识辐射,首先需了解它无处不在的本质:
自然背景辐射:占人类接触辐射总量的85%,来自宇宙射线、土壤、岩石甚至人体自身;
人工辐射:占15%,主要来自医疗检查(如x光)、核工业等。
需要注意的是,“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伪科学”。普通人一生很难接触到危险剂量。例如一次胸部x光辐射量仅为自然背景辐射的1/20,而每天吸一包烟的年辐射量甚至超过某些放射工作人员。
利刃:放射治疗成抗癌武器
令人意外的是,让人心生恐惧的电离辐射已成为对抗癌症的有力武器:约65%的癌症患者在不同阶段需接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放疗对癌症治愈率的贡献高达22%,仅次于手术。
现代放疗的制胜法宝:
毫米级精度: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
生物优势:癌细胞对辐射更敏感
治疗后无残留:外照射患者可安全接触家人
同时,放疗技术正在持续进化,人工智能赋能实现实时追踪肿瘤位置,从而可以动态优化治疗。
对于辐射认知的答案,在人类智慧的光芒里。对日常非电离辐射的过度防范徒增焦虑,而对电离辐射的理性认知和科学应用却能挽救生命。当我们用科学思维取代盲目恐惧,便能在“谈辐色变”的迷雾中开辟一条通向健康的明路,这或许是对抗“辐射源”的最佳防护服。
撰文 | 童芳 杨晨芳 卢在超
刊期 | 第 2885 期
总编:熊 刚
主编:张 奎
编审:张 密 李笑一
编辑:李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