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网站9月13日称:
人类“保卫地球”的行星防御计划到底能不能行得通,26日的撞击测试就将见分晓。
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美国发明了一个航天器,其目的就是为了撞击小行星,测试它对小行星轨迹的实际影响。如果未来有一颗小行星威胁着地球,科学家们希望,类似DART这样的任务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4日下午14点20分,据消息称:
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DART探测器将由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送入宇宙,它与露西号或帕克号等探测器不同,DART不会发回任何探测数据,它的使命是毁灭。
没错,就是完成NASA的首次航天器自杀式任务——通过使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使其偏离撞向地球的轨道。
DART探测器是美国研究的一个航天器,按计划,DART与火箭分离后将独自飞行近一年时间,于2022年9月撞向一个近地“双胞胎”小行星系统中较小的一颗小行星,以改变其轨道。
刺杀哪两颗小行星
DART选择了一颗名为Dimorphos的小行星,它的直径约160米,以及以11小时55分钟为周期围绕另一颗名为Didymos、直径800米的近地小行星运行。
这两颗小行星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不会对地球构成任何威胁。有人就会说了,不会威胁到地球为何还有毁灭它们?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想要去除威胁到地球的行星,肯定要多次测试才行。不可能直接攻打吧。所以为了确保安全,我们选择了远离地球。
按照NASA的计算,自动售货机大小的探测器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对小行星实施撞击后,后者的轨道周期将缩短约10分钟。
DART如何确定击中目标?
嘴上说得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是复杂。据介绍,DART所测试的只是行星防御计划的手段之一。并且撞击后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很多因素的。我们得先确认小行星的成分,到底坚固的岩石还是松散的碎石堆组成?
如果是前者的话,就像玩“台球”一样,但如果它是由数以千计的碎石组成,预测撞击的后果要困难得多。
对此为了更直观地达到观测撞击效果,美国航天局还动用了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和哈勃空间望远镜以及4个地面天文台轮流进行监测。以确定撞击过程中释放的灰尘和挥发物(容易蒸发的物质)的数量和成分。
并且还使用其内部开发的进化任务轨迹生成器 (EMTG) 在任务开发的各个阶段对DART任务轨迹进行独立验证和验证,并评估任务适应错过的推力和其他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州伯克利戈达德和太阳航天公司的布鲁诺·萨利说,“我们还使用EMTG来支持DART的独立轨迹优化研究。这些研究根据航天器的目标、能力和局限性评估了航天器的最佳飞行路径”。
如果这次能成功,科学家们将会进一步的研究,将同样的技术应用到大行星上。
想来对于大家而言,对于所谓“行星撞地球”,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近地小行星撞击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广岛原子弹事件造成了8.8万人死亡,5.1万余人负伤和失踪,而如果是一颗直径14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个伤害值将会直接翻千倍,而这足以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破坏力强。
对于这种情况,每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也就是说要着手准备“行星防御计划”了。
而我们中国也有“行星防御计划”。
2022年4月25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news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以便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吴艳华还称道,“我们要开始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这样我们既要编目,而且关键是要分析哪一些是重危型的要进行判断。第二个我们就是要研究探索相关的技术和工程,有没有可能解除这些威胁,我们要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和攻关”。
监测和预警这就需要应用到两个技术,一是“太空探索”,二是“超级计算”。找到小行星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计算它是否有可能撞击地球。一旦发现目标咱们就要做好保护地球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