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国徽上是两只动物,左边那个是袋鼠,大家都知道,右边那个有人会误认为是鸵鸟,其实它叫鸸鹋,读音ér miáo,北京动物园里就有,长得很像鸵鸟,它是世界上体型第二大的鸟类,排名第一的当然就是鸵鸟,因为它们长得太像了,所以鸸鹋也被叫做“澳洲鸵鸟”。
1932年,根据《威斯敏斯特法案》,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正式成立,新政府新气象,首先要搞点事情保证大家都能吃饱饭。
澳大利亚的土地地广人稀,政府开始鼓励疯狂开荒以种植小麦,1912年小麦的种植面积为7.4百万英亩(1英亩约等于6亩),到了1932年独立这一年,面积达到了15百万英亩。
但问题是,澳大利亚土地上也有“原住民”,那就是鸸鹋,它们也是杂食动物,也喜欢吃小麦,拓荒的前进脚步逐渐接触到鸸鹋的领地,这帮大鸟一看嘿居然挺好吃,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有大约2万多只鸸鹋从内陆开始反向拓荒,去沿海地区就食小麦。
一战时,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也是出人出力去欧洲拼死为胜利作出贡献的,这些退伍老兵由政府统一安排,让他们去经营农场,结果发现自己的土地都被大鸟零元购了,奋起反击,说来惭愧,鸸鹋的奔跑速度每小时50公里,别说人了,马跑起来也不是鸸鹋的对手。
鸸鹋非常狡猾,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看到人就战术性后退,等人一走就过来吃饭,而且它们体型巨大,也有力气,木栅栏什么的被它们一脚踢开,根本不当回事。
而且它们踢开栅栏,乐疯了另一种动物,那就是澳洲野兔,当时整个大陆上有上百亿只兔子,它们疯狂超生,然后疯狂的配合鸸鹋也一起零元购。
这件事惊动了政府,时任国防部长乔治·皮尔斯爵士亲自前来,答应派兵过来给人民撑腰,战役从1932年11月开始,马里帝兹(meredith)少校带着两名士兵和一战战场上的大杀器马克沁机枪赶来,在退役士兵的帮助下,他们把大约1万只鸸鹋引入埋伏圈,然后机枪发射,一时地动山摇。本以为是单方面的大屠杀,结构烟消云散后,场地内只留下了12具尸体。
马里帝兹深感耻辱,于是开始了运动战,把机枪架在卡车上,四处奔袭,可是鸸鹋深谙游击战的战术,而且能够迅速化整为零,导致人类的战果始终不如意,在消耗了2500发子弹后,马里帝兹的团队只杀死了300只鸸鹋。
皮尔斯爵士怒了,于是派出澳大利亚皇家炮兵团全来助拳,一个月后,正规军消耗了一万发子弹以及数枚炮弹,总计消灭鸸鹋986只。
单看效率似乎已经不错了,继续坚持下去鸸鹋肯定扛不住。但是问题是澳大利亚没有自己的兵工厂,所有器械都是向英国购买的,花钱买子弹去打鸟,这是任何政府都不会同意这么干的,从性价比的角度看,澳大利亚vs鸸鹋的战役,就是失败了。
顺便说一下,直到1940年英国的兵工厂被德国炸了,澳大利亚才开始自己建设兵工厂。
十九世纪晚期金马克是欧洲的硬通货,各国都保有,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小弟,自身独立了,也拿了一堆作为政府启动金。现在看着战争是打输了,只好也放下身段去学习理论知识,决心陷鸸鹋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政府向民间悬赏,以一只鸸鹋尸体兑换2金马克的代价,开始了全民捕杀阶段。
从1933年到1988年,澳大利亚人民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把鸸鹋打成了濒危动物,澳大利亚开始立法保护鸸鹋,曾经靠着捕杀鸸鹋发财的当地人也转头去人工饲养鸸鹋,历史就是一个轮回,而这个故事中最感到不爽的可能就是德国人了,老子怎么会输给一群连鸟都打不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