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走廊尽头,82岁的黄令仪依然保持着清晨六点打卡的习惯,当她布满皱纹的手指在EDA软件上绘制电路版图时,监控屏幕的蓝光映照着老人专注的面庞,仿佛在为这个时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诗—那些跳跃在硅基世界里的0与1,正在诉说一个民族关于自主创新的百年求索。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的故事。
1936年12月,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背景深厚的大家庭,黄令仪的祖父廖藻是清末副贡生,曾担任湖南试用知县和广西省议会议员,黄令仪的父亲廖葛民是广西博物馆的创始人,并担任首任馆长,黄令仪的母亲高亚丹则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曾在广西化学研究院工作。
黄令仪刚刚出生不久,日本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山河破碎风飘絮之下,无数的家庭流离失所,黄令仪也跟随父母辗转于桂林、平乐等地,童年的经历让黄令仪见到了国家的为难,萌生了救亡图存、忠心报国的伟大志向。
1949年,黄令仪考入汉民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桂林市第一中学,读书期间,黄令仪特别喜欢数理化,她认为学好数理化能够促进国家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从而改变民族的命运。
1954年,黄令仪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期间,黄令仪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将全部的空闲时间全都用于读书和学习上,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从此与微电子学结下不解之缘。
1960年,从清华园学成归来的黄令仪回到华中工学院,创建了半导体专业,亲自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面对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黄令仪愣是带领团队研制出半导体二极管。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和增强国防实力,国家将“两弹一星”作为攻关的重点,为了解决“两弹一星”项目中的重大技术障碍,国家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即计算机所二部,1962年,黄令仪被调入该研究所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的负责人。
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难关,在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两弹一星”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更为中国芯片事业和电子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为能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黄令仪再次带领团队进行攻关,研发的芯片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经费紧张等各方面的原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黄令仪只能心痛地接受这个结果,1989年,黄令仪前往美国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当她看到偌大的会场竟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时,在日记中悲痛地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2001年,已经年过六旬的黄令仪已经步入退休生活,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胡伟武教授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研究芯片,黄令仪果断地接受了邀请,加入龙芯研发团队,并成为项目的负责人。
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胡伟武教授说:
“黄令仪老师年近八十岁,依然从早到晚拖着鼠标,盯着屏幕查电路。有人劝她给年轻人把把关就行,别亲自干。”
黄令仪却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在黄令仪和团队的不断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老前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黄老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兑现了当年立志报国的诺言,无愧于“中国龙芯之母”的美誉,向这位真正的民族脊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