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2025年05月27日19:20:20 科学 4531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

【编者的话】

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开启宇宙之旅。

它的前辈“天问一号”出色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等火星探测任务,其继任者“天问三号”也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启程在即的“天问二号”,肩负着近地小行星伴飞、取样、返回以及主带彗星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有评论指出,虽然不赴火星,但“天问二号”将为“天问三号”采样返回任务进行关键技术验证。一旦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火星究竟哪来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竞相前往?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 (资料图)

火星,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自古便激发着人类的想象力。早期,因其颜色偏红,异于其他星球而引人注意。后来,发现其与地球相似,因而持续吸引人类前往探索。天文学家一直在推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是现在有,还是过去的某一时期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国探测器飞越、环绕火星,并在火星表面着陆和巡视。这些一去不复返的航天器,不仅记录了技术的进步,也折射出人类探索未知的永恒渴望。如今,火星探测正在向采样返回、载人登陆方向迈进,未来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第二家园”

从神话到科学

■ 望远镜观测终结火星神话

火星在夜空中时隐时现,呈现特殊的红色。这个神秘的天体在人类文明早期便占据重要地位。古埃及人称其为红色之星”,罗马人将其与战神马尔斯(mars)联系起来。中国古代将火星称为“荧惑”,“荧惑守心”的天象被视为灾难将至的象征。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记载了火星的逆行现象。直到17世纪,火星仍被赋予宗教或神话色彩。

1610年,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首次观测火星,但仅能分辨出模糊的红色圆盘。1659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首次绘制火星表面草图,测得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经过长期观测,推测火星存在大气和季节变化,两极可能存在冰冠。

■“火星运河和文明猜想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夏帕雷利观测到火星表面的线性结构,将其称为“canali”(意大利语“沟渠”,指的是各种自然作用形成的水道),在英语世界被误译为“运河”,引发“火星文明”的狂热猜想。美国天文学家洛厄尔进一步推波助澜:在1906年出版的《火星及其运河》中,宣称“运河”是智慧生命建造的灌溉系统。洛厄尔为这颗濒死的行星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图景:火星居民建造巨大的运河灌溉系统,把水分配给火星赤道附近的人口聚居区。然而,很少有天文学家接受这一推断,此后的天文望远镜观测也未有证实。尽管如此,洛厄尔这一说经广泛传播,仍催生了大量科幻作品,如威尔斯创作的科幻小说《星球大战》。

美苏太空竞赛

1960年,苏联发射人类首个火星探测器“火星1a号”,但因火箭故障失败。此后十年间,苏联11次发射尝试,只有“火星3号”着陆时传回20秒信号。

美国后来居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1964年,“水手4号”首次成功飞越火星,传回21张照片,展现出火星布满陨石坑的荒凉景象。1971年,“水手9号”成为首个火星人造卫星,绘制全球地图,发现太阳系最高火山奥林匹斯山和长4000公里的水手峡谷。1975年,“海盗1号”和“海盗2号”实现首次软着陆,分析了土壤成分并传回气象数据,在探测有无生命存在的实验中没有发现任何高级生命痕迹,结果导致长期争议。

航天新时代

科学家重新定位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从寻找生命”转向系统研究火星地质与气候历史,取得了一连串的成果:1996年,美国的“火星全球勘测者号”绘制精度地形图,发现古代河床痕迹。2003年,“机遇号”与“勇气号”发现赤铁矿和古代湖泊沉积物,证明火星曾存在液态水。2012年,“好奇号”在盖尔陨石坑检测到有机分子,揭示火星可能具备微生物生存条件。2021年,“毅力号”火星车采集岩石样本、实验制氧技术,“机智号”无人机完成火星首飞。我国的“天问一号”实现了“绕、着、巡”一步跨越,“祝融号”发现水合矿物,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火星探测带动技术突破

从硬着陆到精准控制

火星大气仅为地球1%,气动减速不能只靠降落伞。美国宇航局开发“空中吊车”系统,用于“好奇号”火星车登陆。“毅力号”火星车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导航,在着陆前实时比对地形,误差控制在40米内。我国的“天问一号”,则是融合气动减速、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实现复杂地形自主避障。

从太阳能到核动力

沙尘暴可覆盖电池板,导致能量骤降,如机遇号”火星车因沙尘暴失联。“好奇号”和“毅力号”火星车用放射性同位素钚-238衰变供能,不受光照限制,但成本高昂且原料稀缺。

原位资源利用

毅力号”搭载的moxie设备,成功从co₂大气中提取氧气,效率达每小时10克,为未来人类呼吸和火箭燃料制备奠定基础。通过在火星极地部署钻探设备,可以提取水冰,以生产饮用水和氢氧燃料。从火星土壤中提炼金属,生产各种结构材料,作为建筑和辐射防护,都需要原位利用火星资源。

火星移民还有多远

或许还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太空探险者在这颗红色星球上漫步,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

短期目标(2030—2040年)

1)火星采样返回。nasa与欧空局合作的“火星样本返回计划”预计2033年将“毅力号”采集的岩石送回地球,解析生命痕迹与地质历史。我国“天问三号”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自主采样返回。

2)载人登陆准备工作。美国宇航局阿尔忒弥斯计划通过重返月球验证深空居住舱、辐射防护等技术。spacex开发的星舰计划2030年运送首批宇航员,建设临时基地。欧空局寻求exomars任务新合作伙伴。

中期目标(2040—2070年)

1)永久基地建设。科学家计划利用3d打印技术,用火星土壤(风化层)打印防辐射建筑。但银河宇宙射线(gcr)可穿透现有舱体,需开发新型屏蔽材料(如聚乙烯水凝胶复合材料)。科学家还将通过实验封闭式农业(如种植转基因土豆),实现氧气与食物的部分自给。

2)火星地球化探索。计划开展大气增厚实验,释放地下co₂或合成全氟化碳(pfcs)增强温室效应,提升地表温度。他们还计划创造人工磁场,在火星与太阳间的拉格朗日点部署磁盾,偏转太阳风以保护大气层。

长期愿景(2070年后)

利用熔岩管洞穴建造地下城市,抵御辐射与极端温度。开采铁、硅等资源制造工具,减少对地球的依赖。接下来,将火星作为深空跳板,利用其低重力(地球38%)降低前往小行星带的能源成本。与此同时,低重力导致肌肉萎缩、视力损伤,需人工重力舱或基因编辑干预。

人类文明新家园

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祝融号”的车轮,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史是一部技术与想象交织的史诗。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在重塑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未来,火星或将成为人类跨行星生存的试验场,而这段探索历程,终将证明文明的边界,永远在于超越已知的勇气。

当第一代火星婴儿诞生时,人类或将真正成为多行星物种”,在红色星球上续写新的篇章。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更多内容详见5月27日新民晚报第9版“科技前沿”

【作者简介】

郑永春,博士,研究员,深圳科学技术馆馆长、深圳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主要从事太空探索与科学教育研究。

走遍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所大中小学、科技馆、图书馆,培训中小学教师近万人,青少年科普报告听众达数千万人次,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火星叔叔”。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400多篇,著有《太空探索通史》《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神奇的新能源》《科学原来这样学》《浩瀚的宇宙密码》《火星零距离》《飞越冥王星》《太空地图》等20多本科普图书。被授予首批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有功人员奖、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被云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后奇迹生还  当事人讲述从遇险到脱险过程 - 天天要闻

被云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后奇迹生还 当事人讲述从遇险到脱险过程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总台记者柴世文 白杰戈 景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一位滑翔伞爱好者被气流抬升到八千米高空,在低至零下40摄氏度的缺氧环境下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两天通过网络视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备受关注。55岁的当事人彭先生昨晚接受总台记者专访,介绍了自己从遇险到脱险的过程。 彭先生脱险后...
贵州这个洞美得有点不真实!开发还是保护? - 天天要闻

贵州这个洞美得有点不真实!开发还是保护?

【来源:百姓关注】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史诗中,一段被封印了多年的秘密意外启封。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深山里,一条为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将一片纯白如雪的“地下水晶宫”从古生代的沉寂中唤醒。
今早,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地震 - 天天要闻

今早,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地震

【来源:昆明信息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8日7时21分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4.16度,东经99.41度。基础背景 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996米。
云端帝国的陨落:兴登堡号飞艇的荣耀与毁灭 - 天天要闻

云端帝国的陨落:兴登堡号飞艇的荣耀与毁灭

当1936年3月4日清晨的薄雾中,齐柏林公司首席设计师路德维希·杜尔在腓特烈港船坞仰望这座庞然巨物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凝聚着德意志工程智慧的造物,将在十四个月后化作一团燃烧的噩梦。
夜探洞庭湖 热成像仪记录麋鹿母子回家历险记 - 天天要闻

夜探洞庭湖 热成像仪记录麋鹿母子回家历险记

这几天,总台记者一直跟随着湖南林业部门一起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监测调查。为了解洞庭湖麋鹿的夜里活动情况,总台记者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首次通过热成像技术搜寻记录洞庭湖麋鹿的身影。夜晚的洞庭湖深处,热成像相机记录到一只雌鹿带着幼崽在芦苇丛中穿行,幼鹿跟在母亲身后一跳一跳的。在行进过程中,雌鹿母子...
呼吸之友||电子烟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吗? - 天天要闻

呼吸之友||电子烟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吗?

破除电子烟迷思守护呼吸健康-Breathing Companion-关注呼吸之友,关注呼吸健康引言-TEACHING SEMINARS- “电子烟无害”“替烟更健康”——这类营销话术让许多人误以为电子烟是传统卷烟的“安全平替”。然而,最新研究敲响警钟:电子烟不仅未降低风险,反而可能将肺癌风险推高至38.7倍!今天,我们揭开电子烟的真相。电子烟...
杜苏芮、苏拉、海葵被“除名” 台风名称为什么会被替换? - 天天要闻

杜苏芮、苏拉、海葵被“除名” 台风名称为什么会被替换?

记者今天(5月28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57次届会上,与会会员达成一致,决定对2024年度3个台风名称进行替换。新增的3个台风名称分别是“Bori”“Saobien”和“Tianma”。其中,“Bori”由韩国提供,用于替换“Doksuri/杜苏芮”;“Saobien”由越南提供,替换“Saola/苏拉”;“T...
来宾象州成功救助4只落难“毛孩”,居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天天要闻

来宾象州成功救助4只落难“毛孩”,居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近日,来宾市象州县境内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象州县公安局先后接到3起群众求助报警,称在树下发现疑似鹰类幼崽的野生动物。接警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将4只幼崽移交至县林业局。经鉴定,这批幼崽包括2只鸺鹠和2只领角鸮,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右边两只为第一批发现救助的领角鸮,左边第一只为第二批发现救助的鸺鹠。据象...
趣味实验点亮科技梦 - 天天要闻

趣味实验点亮科技梦

【来源:菏泽日报】日前,山师中铁实验学校小学部以“科技筑梦 强国有我”为主题的2025年校园科技节开幕。活动现场,学生们化身小小“科学家”,通过“悬浮的鸡蛋”“磁力小车”“隔空捏气球”“自制小电扇”等趣味实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
“硬”理论的守圈破圈之道 - 天天要闻

“硬”理论的守圈破圈之道

原标题:“硬”理论的守圈破圈之道5月25日,“理响中国”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精品分享会在北京举办。来自有关部门和媒体网站的9位网络理论传播工作者,围绕如何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结合实践案例作了分享。求是网编辑部副主任、“学习笔记 ”栏目主编韩辰以《真理的味道也可以非常甜》,介绍了他们如何把真理讲出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