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化石发现可以证明人类存在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

2022年07月05日00:10:11 科学 1946

南非的研究人员最近做出了一项重大发现,该发现可能会改变先前理解的人类生存时间线。据英国广播公司新闻报道,这一发现是对一些回收标本进行的新测试表明它们比以前认为的要古老得多。

最近的化石发现可以证明人类存在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 - 天天要闻


从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 洞穴中发现的早期人类祖先非洲南方古猿的化石被认为可以追溯到 260 万年前。然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对发现标本的沉积物进行的新测试发现接近 340 万至 370 万年。

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改变了像非洲南方古猿这样的物种被认为存在的时间框架,现在似乎表明它们与其他物种阿法南方古猿重叠,著名的化石露西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迄今为止,人们一直认为非洲南方古猿是阿法氏南方古猿的后代,但这一新信息使这一假设受到质疑。

新的测试使约会争议得以平息


最近的化石发现可以证明人类存在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 - 天天要闻

CNN 报道,自 1936 年发现该地点以来,洞穴一直是数百个南方古猿化石被发现的地点。从那时起,主要的化石发现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女性头骨,被称为“普莱斯夫人”,以及一个几乎完整的被称为小脚的骨骼都在那里被发现(通过BBC 新闻)。然而,人类学界对这些化石的真实年龄存在分歧。

“斯特克方丹拥有的南方古猿化石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多,”普渡大学理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说。“但是很难确定它们的好日期。人们查看了在它们附近发现的动物化石,并比较了流石等洞穴特征的年龄,并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日期。我们的数据所做的是解决这些争议。它表明这些化石很古老——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古老得多。”

研究人员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最近的化石发现可以证明人类存在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 - 天天要闻

对化石发现地周围的沉积物以及化石本身进行了测试,发现它们的年龄在 340 万至 360 万年之间。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测年过程使用了宇宙成因核素,这是由宇宙射线在矿物内部产生的稀有放射性粒子。这很重要,因为它使这些南方古猿化石更接近南方古猿时代的结束而不是它的开始,正如之前所认为的那样。

​“我们的年龄表明这不可能是真的,因为他们几乎是同龄人,”格兰杰在一份声明中说。“一定有一个更古老的共同祖先。它也为南非物种的进化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并重新讨论了南非物种在后来的人类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副人。”

这不是格兰杰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突破性发现。2014 年,格兰杰发现可以通过测量少量的铝 25(一种宇宙形成核素)来非常准确地进行测年。这使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以前非常困难的地点的日期。是不是对未知的探索又进了一步呢?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 天天要闻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今天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采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景象测量分队在着陆场布设多台小型无人测控设备,构建起了一道...
嫦娥六号,到家!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到家!

今天,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探测器已于本月初先后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等工作。欢迎回家致敬追梦的中国航天来源:央视新闻、央广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 天天要闻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各获奖项目中,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相关联的项目明显增加,涉及多语种智能语音、智能车联网、智慧高速、超级计算等应用场景。其中,“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