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气短、胸闷、水肿,小心心脏瓣膜病,远离5大元凶

2025年06月04日17:12:05 健康 1463

60岁以上,气短、胸闷、水肿,小心心脏瓣膜病,远离5大元凶 - 天天要闻

想象一下,如果家里的防盗门突然卡住,要么关不严实漏风,要么死活打不开,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的心脏里也有四扇至关重要的“门”——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昼夜不停地开合,确保血液单向流动,为全身输送生命能量。但当这些“门”因老化、感染或先天缺陷闹起脾气时,一场危及生命的危机可能正在悄然酝酿……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脏瓣膜病患者已超2500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级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6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心衰症状——这就像房子漏水了才想起修水管,往往为时已晚。

谁在撬动你的“心门”?

1. 岁月神偷:65岁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存在瓣膜退行性病变

2. 感染刺客:未经治疗的链球菌咽炎可能引发风湿热,最终导致瓣膜粘连

3. 先天缺陷:约1%新生儿携带瓣膜畸形基因

4. 现代病陷阱:高血压糖尿病正在加速瓣膜“折旧”

60岁以上,气短、胸闷、水肿,小心心脏瓣膜病,远离5大元凶 - 天天要闻

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心脏瓣膜病早期可能悄无声息,但随着病情进展,心脏负担加重,身体会发出警告信号:

1. 活动耐力下降: 爬楼梯、快走、做家务时比以前更容易感到气短、呼吸困难,这是最早期、最常见的信号。心脏泵血效率降低,无法满足身体活动时的供氧需求。

2. 疲乏无力: 即使休息也感觉异常疲惫,精力不足。全身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3. 心悸、心慌: 感觉心跳不规律、过重、过快或漏跳。可能与心律失常(如房颤,在二尖瓣病变中常见)或心脏负荷过重有关。

4. 胸痛(心绞痛): 尤其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活动时可能出现。肥厚心肌的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瓣膜又限制了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

5. 头晕、甚至晕厥: 尤其多见于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活动时。心脏无法泵出足够血液供应大脑。

6. 水肿: 脚踝、小腿甚至腹部出现肿胀。心功能下降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液体渗入组织间隙。

7.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晚上睡觉时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来呼吸。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加重心衰肺淤血

8. 咳嗽: 尤其是夜间或平躺时干咳,可能由肺淤血刺激引起。

特别提醒: 很多症状(尤其是早期)常在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后缓解。老年人常将气短、乏力归咎于“年纪大了”,容易延误诊治! 出现上述任何信号,尤其是进行性加重时,务必及时就医。

60岁以上,气短、胸闷、水肿,小心心脏瓣膜病,远离5大元凶 - 天天要闻

瓣膜病的“元凶”有哪些?

1. 风湿热:这是年轻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尤其在亚洲地区,风湿性瓣膜病曾是主要威胁。虽然近年来发病率下降,但其影响仍不可忽视。

2. 老龄化:随着年龄增长,瓣膜会像老化的门轴一样出现钙化、僵硬或变形。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3.8%患有瓣膜病,2500万人正面临这一风险。

3. 先天畸形:如主动脉瓣两叶畸形,可能导致瓣膜无法正常开合。

4. 外伤与感染:车祸、跌倒等外伤可能直接损伤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感染瓣膜)则是另一种“隐形刺客”。

5. 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消耗心脏功能的疾病,也会间接加速瓣膜老化。

如何守护心脏的“门”?——预防与治疗全攻略

1. 预防:从“门”开始的健康投资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是保护瓣膜的基石。

控制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需严格管理指标,避免“雪上加霜”。

定期体检:65岁以上人群、有心脏病家族史者,应每年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早发现瓣膜钙化或狭窄。

预防感染: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链球菌感染诱发风湿热;接种流感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2. 治疗:从“保守”到“微创”的科学选择

药物治疗:利尿剂缓解水肿,降压药减轻心脏负担,抗凝药预防血栓。但需注意,药物无法修复瓣膜本身。

手术治疗:

传统开胸手术:适合瓣膜损伤严重、心脏功能尚可的患者,通过修复或置换瓣膜解决问题。

微创介入治疗: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无需开胸,创伤小、恢复快,成为高龄患者的“救命稻草”。数据显示,TAVR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

个体化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合并症制定方案。例如,年轻患者可能优先选择瓣膜修复,而高龄患者更适合微创治疗。

3. 日常护理:让心脏“轻装上阵”

节制性生活:心功能不佳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饮食调理:少食多餐,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适量饮用柠檬汁(抑制链球菌),但需遵医嘱。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激动,必要时可通过冥想、瑜伽减压。

60岁以上,气短、胸闷、水肿,小心心脏瓣膜病,远离5大元凶 - 天天要闻

如果你或家人有以下情况,请立即行动:

· 65岁以上,从未做过心脏超声;

· 活动后气短、胸闷

· 腿部水肿、夜间频繁起夜;

· 有风湿热或心脏病家族史。

记住:心脏的“门”一旦出问题,拖延只会让风险加倍! 定期体检、科学治疗、积极生活,才能让这扇“门”长久守护你的生命之源。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 天天要闻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来源:市场资讯(转自:拇指药略)更灵活的支付限额管理作者:西北哽从昨天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推出支持创新药新政策的消息就在圈子里传遍了。可直到7月1日上午开会的时候,医药板块都没什么动静。说实话,这些年创新药支持鼓励的政策出了不少,也解决过一些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 天天要闻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现代人一体检就查出各种结节。有人焦虑不已,害怕结节长大或癌变;有人则执着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会长结节”。到底什么样的结节会癌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集齐”各种结节?结节真的会被“气”出来吗?资料图 孙良摄你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 天天要闻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来源:掌上春城一种全球公认的强致癌物,很多人天天都在吃,而且它最喜欢现在的天气——又湿又热,正是出来作恶的好时候!它就是目前地表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黄曲霉素,全名黄曲霉毒素,毒性是砒霜、氰化钾、三聚氰胺的数倍。1毫克黄曲霉毒素就可能导致癌症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进入6月,温度持续升高,开空调成为不少人解暑纳凉的首选。然而近日,一则“男子吹空调3天致肺‘白’化”的新闻冲上热搜。患者因持续发热、咳嗽未重视,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险些丧命。这种由空调、热水器滋生的“隐形杀手”究竟从何而来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 天天要闻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当地时间6月18日至22日,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IT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沈洁教授团队共6项与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相关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大会摘要,其中2项被大会遴选为口头报告,4项以壁报形式展示,展现了团队在...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 天天要闻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痛风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显著关联,且往往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和住院负担。痛风在国人中发病率不低,且湖南、广西柳州最高。痛风“地图”: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该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50万30~79岁成年人数据,测量...
一文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类型 - 天天要闻

一文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类型

脑炎是指脑实质炎性反应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脑炎的经典病理改变以灰质的神经元受累为主,嗜神经病毒和致病性抗神经抗体对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一定选择性,但白质髓鞘、脑膜与血管也可受累。根据病因可将脑炎分为感染性脑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两大类。感染性脑炎相关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其中各种嗜神经病毒是感染性脑炎最主...
EHA速递:初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维持治疗的全球首项BTK抑制剂vs来那度胺对比研究 - 天天要闻

EHA速递:初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维持治疗的全球首项BTK抑制剂vs来那度胺对比研究

宣武医院孙婉玲团队联手北京协和医院张炎团队在EHA2025大会发布初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维持治疗的全球首项BTK抑制剂vs 来那度胺对比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孙婉玲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张炎教授合作完成的研究《REDEFINING MAINTENANCE STRATEGIES IN NEWLY DIAGNOSED 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