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两个孩子的妈妈,突如其来的危机
清晨的阳光洒进一栋老式居民楼,厨房里飘来煎蛋的香味。28岁的李晓雯正在给两个孩子准备早餐,5岁的儿子小宇在客厅里追着3岁的妹妹小月跑,笑声不断。晓雯一边忙碌,一边喊:“小宇,别欺负妹妹,快来吃饭!”她脸上挂着温柔的笑,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尽管日子不算富裕,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十天前,晓雯开始发热。起初,她以为是普通的感冒,嗓子有点疼,体温在37.5°C上下。她去药店买了感冒药,吃了两天却没见好,热度反倒升到38°C。丈夫阿强劝她去医院,她摆摆手:“没事,可能是累着了,休息几天就好了。”可这场“感冒”却像甩不掉的阴影,热度始终不退。
那天洗澡,晓雯无意间摸到左边腋窝有个硬硬的肿块,像颗弹珠,圆溜溜的,不疼不痒。她愣住了,心跳加速,手指反复确认那个肿块的存在。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她想起邻居大姐说过,身体上莫名出现的肿块,可能是肿瘤。晓雯越想越怕,当晚失眠了。
第二天,她拨通了在医院工作的表姐电话,声音颤抖:“姐,我腋窝有个肿块,会不会是大事?”表姐一听,语气严肃:“别拖,赶紧来医院查!”晓雯挂了电话,望着熟睡的两个孩子,眼泪夺眶而出。她不敢告诉阿强,只说要去医院看看感冒。谁能想到,这个年轻的妈妈,即将面对一场生死考验?
从发热到噩耗
医院急查:腋窝肿块的秘密
晓雯来到市中心医院,表姐帮她挂了血液内科的号。诊室里,主任医师张教授仔细询问病情:“李女士,发热多久了?还有其他症状吗?”晓雯低声说:“十天了,嗓子有点疼,最近还发现腋窝有个肿块,不疼,就是硬硬的。”张教授眉头微皱:“肿块有多大?什么时候发现的?”晓雯比划了一下:“大概弹珠大小,昨天洗澡摸到的。”
腋窝肿块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常见原因包括淋巴结炎、结核、淋巴瘤,或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无痛性肿块尤其需要警惕,因为淋巴瘤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触摸时质地较硬,类似橡皮或小石子。
张教授立刻安排检查:“先做胸部CT和腹部CT,看看肿块性质和全身情况。”晓雯紧张地问:“医生,会不会是……癌症?”张教授宽慰道:“别自己吓自己,可能是感染,也可能是其他问题。查清楚再说。”
CT结果很快出来,晓雯的腋窝有一个1.5厘米的淋巴结肿大,胸腔纵膈和腹腔也有多处淋巴结异常增大,部分肠黏膜增厚。张教授看完影像,表情凝重:“这些表现提示可能是淋巴瘤,但也可能是结核或其他慢性感染。需要做病理活检,切开腋窝肿块取组织化验,才能确诊。”
病理活检:面对恐惧的抉择
听到要切开腋窝,晓雯心慌意乱。她查过资料,知道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身边有个亲戚得了这病,治疗过程痛苦,最后还是走了。她既想尽快查清,又怕确诊是坏消息,整个人陷入矛盾。阿强陪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说:“查吧,不管啥结果,咱们一起扛。孩子们还等着你呢!”
晓雯咬咬牙,签了手术同意书。在手术室,麻醉后,外科医生小心切开腋窝,取出一个灰白色肿块,送往病理科。术后,晓雯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地盯着天花板。阿强带着小宇和小月来看她,孩子们扑到床边喊:“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呀?”晓雯强挤出笑容:“快了,妈妈很快就回去给你们做好吃的。”
等待结果的几天,晓雯度日如年。她反复问张教授:“会不会不是淋巴瘤?会不会是结核?”张教授耐心回答:“都有可能,结核也会引起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但无论是什么,我们都会全力治疗。”他心里却更倾向于淋巴瘤,只是不愿给晓雯太大压力。
确诊噩耗:淋巴瘤来袭
第五天,病理结果出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张教授把结果告诉晓雯夫妇,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这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但现在医学进步了,化疗结合靶向治疗,有50%以上的患者能获得长期缓解,甚至部分人能治愈。你还年轻,身体底子好,治疗效果会更好。”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好发于中青年,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盗汗等。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晓雯听完,脑子一片空白。她想到两个年幼的孩子,想到还没还完的房贷,泪水止不住地流。阿强紧紧抱住她:“别怕,医生说有希望,咱们就拼一把!”晓雯擦干眼泪,点点头:“为了孩子,我得撑下去。”
病情突变,鬼门关前
腹泻来袭:新的危机
确诊后,晓雯转到血液内科,准备开始化疗。可就在化疗前一天,她突然开始腹泻,一天跑了十多次厕所,拉出水样大便,伴有轻微腹痛。护士测体温,39°C,比前几天更高。晓雯虚弱得几乎站不稳,脸色苍白,心率飙到120次/分钟。
张教授紧急会诊,怀疑腹泻与淋巴瘤侵及肠道有关。他解释:“肿瘤可能导致肠黏膜炎症,引发腹泻。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出现肠梗阻或肠穿孔,需要外科手术。”阿强一听“手术”,心沉了下去:“不是说化疗就能治吗?怎么又要开刀?”张教授安慰道:“这是最坏的可能,现在先控制感染和腹泻,化疗是主要治疗。”
淋巴瘤可侵及消化道,导致腹泻、腹痛或肠梗阻。肠道感染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加重病情,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及时补液和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心跳骤停:生死一瞬间
护士给晓雯抽血检查电解质和感染指标,刚拔出针头,晓雯脸色突然煞白,眼神涣散,毫无反应。护士大喊:“李女士!李女士!”没有回应。她迅速摸晓雯的颈动脉——没有搏动!“心跳骤停!快抢救!”护士一边喊一边开始胸外按压。
血液内科的医生和护士迅速赶到,推来除颤仪,准备肾上腺素。张教授冲进抢救室,指挥道:“静推肾上腺素,每3分钟1毫克,继续按压!”护士轮番上阵,按压得满头大汗。阿强被请到门外,急得双腿发软,喃喃自语:“晓雯,你不能丢下我们……”
抢救持续了25分钟,晓雯依然没有心跳。ICU的刘主任赶到,分析可能原因:“她有严重腹泻,可能导致低钾血症或败血症,细菌从肠道进入血液,引发感染性休克。”他果断下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继续肾上腺素!”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停止,是最危急的急症。常见原因包括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败血症、心梗等。胸外按压和肾上腺素是抢救核心,时间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10%。
就在第28分钟,奇迹发生了。心电监护仪上出现波形,晓雯的心跳恢复了!护士惊喜地喊:“心跳回来了!130次/分钟!”刘主任检查瞳孔,瞳孔缩小,说明大脑供氧改善。他松了口气:“赶紧转ICU,情况还不稳定。”
ICU里的生死拉锯
命悬一线:家人的煎熬
晓雯被转入ICU,插着呼吸机,靠升压药维持血压。她的母亲王阿姨和哥哥晓峰闻讯赶来,看到女儿躺在床上,满身管子,昏迷不醒,王阿姨哭得几乎晕厥:“我的雯雯啊,你才28岁,孩子还那幺小,怎么就成了这样?”晓峰红着眼责问阿强:“你怎么没照顾好她?早点去医院不就没事了?”
阿强低着头,泪水滴在地板上。他何尝不自责?可现在争吵无济于事,他只想晓雯能活过来。ICU的护士轻声安慰:“别急,医生在全力抢救,她还年轻,有希望。”
刘主任向家属解释:“晓雯的心跳停了近30分钟,虽然抢救回来了,但大脑和器官可能受损。现在她有感染性休克,可能是肠道细菌引起的败血症。我们在用强效抗生素,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但情况还不乐观。”
王阿姨泣不成声:“医生,我女儿还有救吗?”刘主任语气沉重:“很难说,但她年轻,第一时间抢救,存活机会比老人高。我们会尽全力。”
放弃还是坚持?艰难抉择
第二天,晓峰找到刘主任,语气坚决:“我们老家有个习俗,人不行了要接回家,不然魂回不了家,会成孤魂野鬼。我问了医生朋友,妹妹这情况,活下来的希望很小。我们想接她回去。”王阿姨抹着眼泪:“我舍不得啊,可孩子还小,不能让她白白受罪。”
刘主任皱眉:“现在才治疗两天,放弃太早。她有自主呼吸,瞳孔反应正常,说明大脑没完全坏死。年轻人的恢复力强,我建议再观察4-5天。如果好转,继续治疗;如果恶化,再考虑回家。”阿强哽咽道:“听医生的,给晓雯一个机会!”
王阿姨犹豫再三,点头同意:“就再试试,我信你们。”刘主任松了口气,心里却明白,这是一场豪赌。如果晓雯挺不过来,家属可能会埋怨医院“拖延”;如果救回来,就是奇迹。
奇迹降临,重获新生
苏醒的曙光
第五天,ICU里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振奋的事。晓雯突然睁开了眼睛!值班护士吓了一跳,随即惊喜地喊:“她醒了!”医生赶来,检查发现晓雯能遵嘱点头、摇头,甚至能微微动手指。虽然插着气管插管无法说话,但她的意识明显恢复。
刘主任激动地说:“这太好了!她的大脑功能在恢复,说明抢救及时。”他向家属宣布好消息,王阿姨抱住阿强,泪水止不住:“谢天谢地,雯雯活过来了!”晓峰也红了眼眶:“医生,谢谢你们,没放弃她。”
接下来的几天,晓雯的病情稳步好转。血培养结果显示,感染由大肠埃希菌引起,来自肠道。抗生素逐渐控制感染,升压药剂量减少,呼吸机也成功撤离。第十天,晓雯转回普通病房,瘦了十多斤,但眼神里多了几分坚韧。
心理重建:为孩子而战
刚醒来时,晓雯情绪低落。她知道自己得了淋巴瘤,还经历了心跳骤停,未来要面对漫长的化疗。她偷偷问护士:“我还能活多久?”护士握着她的手:“你才28岁,孩子等着你呢,好好治,肯定能回去陪他们长大。”
小宇和小月来看妈妈,扑到床边喊:“妈妈,你好了吗?我们想你!”晓雯摸着孩子的小脸,泪水滑落:“妈妈会好起来,回去给你们讲故事。”阿强也在一旁鼓励:“咱们一家人一起努力,没啥过不去的坎。”
出院前,晓雯拉着刘主任的手说:“谢谢你们,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孩子了。现在我得为他们活下去。”刘主任笑着说:“你很坚强,接下来的治疗也要加油!”
尾声: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出院后,晓雯开始了化疗。虽然副作用让她掉头发、恶心呕吐,但她咬牙坚持,每次化疗后都会看看孩子的照片,告诉自己:“为了他们,我不能倒下。”她的家人也全力支持,王阿姨每天煲汤送来,阿强辞去夜班工作,专心照顾她。
社区里的邻居听说晓雯的经历,纷纷来探望,还组织了捐款帮她渡过难关。小宇的幼儿园老师特意录了孩子们祝福的视频:“晓雯阿姨,加油,你是最棒的妈妈!”晓雯看完视频,泪中带笑:“活着真好,我一定要好起来。”
淋巴瘤并非绝症,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感染性休克和心跳骤停是危重并发症,及时抢救是关键。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疾病,但勇气和希望能点亮生命的光芒。
晓雯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脆弱却又充满韧性。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值得全力以赴。愿每一个患者都能像晓雯一样,在黑暗中找到光,勇敢前行。
参考资料
- 《中国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 《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急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