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2025年05月14日01:52:04 健康 1007

1943年冬,张正浩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家庭。童年记忆中,母亲常因胃痛蜷缩在床上低声呻吟,父亲则在灶屋熬煎草药,试图用土方缓解她的痛苦。那种看着至亲受苦却又无力改变的感觉,深深印在了他幼年的心里,也悄悄种下了“医者救疾”的种子。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天天要闻

1967年,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张正浩没有选择留在省城,而是主动请缨,赴宜昌兴山县医院任职,成为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那是一段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交通不便、药品稀缺,但他却以最朴素的信念走村入户,行医救人。

一次深夜,山村一户人家突发急症,家属火急火燎地敲响了卫生站的门。张正浩背起药箱,徒步翻过两座山,走了整整两个小时才赶到病人床前。患者面色青紫、腹胀如鼓、脉象沉伏。他翻开随身携带的金匮要略》,沉吟片刻后,开出一剂大承气汤。药后患者排出黑便,疼痛立解。家属感激涕零,他却久久沉思——“若不通晓经典,此命难救。”自此,张正浩立下“日读经典三时辰”的铁律,终将《伤寒论》397条原文一字不差地刻进了骨髓。

1980年代,张正浩升任兴山县医院院长。彼时正值医疗市场化初期,一些科室在利益诱导下滥开高价检查单。他多次婉言劝阻无效后,最终在一次会议上拍案而起,与几位科主任爆发激烈争执。就在同年,一位因车祸大出血的贫苦农民无力支付输血费,张正浩在病床边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带头献血400毫升。事后他在全院会议上宣布:“凡无力支付者,由我们医护人员捐薪济困。”这条院规坚持至今,也成为他“以患为亲”的医道信仰原点。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天天要闻

2003年退休返聘至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后,张正浩意外发现门诊中的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多——其中不乏年轻白领、企业高管,甚至大学生。他开始重新翻阅古籍,尤其留心《金匮要略》中“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的记载,逐步提出“肝郁致躁”假说,认为情绪失调之本在肝——肝气郁结,如同河道淤塞,日久则心神失养,情绪泛滥。

这套理论最初被质疑“脱离现代心理学体系”,但张正浩的临床验证却逐一打破质疑。一位企业家因破产陷入严重抑郁,整日酗酒闭门,不愿见人。张正浩诊其舌苔黄腻、脉弦滑,断为“痰火扰心,肝郁化热”。他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配伍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佐以炒栀子清肝火,创出“清心豁痰汤”。患者服药两周后,情绪稳定、睡眠改善,不久后重拾创业信心。此方在后期推广中,临床治愈率超过70%,成为他抑郁治疗体系的核心方剂之一。

对于阳虚型抑郁,张正浩则转而启用《伤寒论》古方四逆汤。曾有一名17岁少年因家庭矛盾休学在家,四肢冰冷、精神低迷、语速迟缓,张正浩诊其脉象沉细,断为“阳虚入里”。他以附子、干姜温通脾肾之阳,炙甘草调和营卫,并坚持每晚亲自打电话指导其母熬药火候。三周后,少年体温回暖,神情明朗,重返校园继续求学。这一病例被央视纪录片《本草传人》选中播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古方新用”成为医学界讨论的热词。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天天要闻

在传统疗法基础上,张正浩还提出“中医治疗情志病,不能只靠汤药”。他将情志疏导融入中医诊疗过程,创立独具特色的“三焦疏导针刺法”,专攻肝经太冲心包内关等穴位,配合情绪评估量表进行动态追踪。曾有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长期依赖西药稳定情绪。他采用针刺配合中药调理、心理疏导三管齐下,三个月后患者逐步停药,五年内未复发。此疗法后被纳入多所高校中医学硕士课程案例,开创中医情志病全流程管理先河。

进入互联网医疗时代,张正浩并未停下脚步。在云太医互联网医院平台上,82岁的他以线上问诊形式服务全国患者。他将脉象图谱与情绪监测曲线相结合,诊治一位焦虑伴呕吐的企业高管,仅通过舌诊图像和症状描述便开出“归脾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并指导配合简化版认知行为训练。两个月后,该高管胃口恢复,管理效率提升,特意寄来一面锦旗:“一碗中药,胜过半年西药。”

2018年,张正浩发起成立“长江情志病诊疗联盟”,携手华中、华南、西南九省三十七家医院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内蒙古通辽市一位医生巴特尔至今难忘初次视频请教:“教授连夜为我调整方剂,叮嘱‘草原的患者,不该因距离被抛下’。”截至2023年,该联盟已服务逾十万名抑郁、焦虑、强迫等情志病患者,成为中医情志诊疗的一面旗帜。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天天要闻

行医近六十载,张正浩愈发笃定:情志病,从来不是“心里想开点”这么简单。无论是抑郁、焦虑,还是莫名其妙的胸闷、胃痛、失眠、掉发,其背后往往藏着气血的闭阻、五脏的失调、阴阳的失衡。他常说:“中医讲‘百病生于气’,调情志之病,必先调气机。气不通,情难舒;脏腑乱,神难安。”

有一次在大学国医堂的情志病专场讲座上,一位中年母亲忍不住在提问环节哽咽开口:“张教授,我女儿大学毕业两年,一直睡不好、心里堵得慌,不愿出门,也不说话,看了精神科,说是抑郁,也吃药,可就是反反复复。我们全家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我就想问,中医有没有别的办法?”

张正浩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却分量十足:“情绪,其实是气的形影。调郁,不是压抑、不是强撑,而是疏其结、理其气、安其中。其实很多人以为只要少生气、少想事、按时吃药,就能不郁。可我告诉你,真正的调郁,远不止如此。我常和病人说,除了情绪管理,还有三件‘看似不起眼、实则决定性’的小事必须做到,只要持之以恒,气机自然调畅,脏腑归位,情绪问题也会随之消融!”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天天要闻

在调理情绪问题、缓解抑郁焦虑等情志失调症状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服药、心理疏导,或是寻求某种快速的治疗方法。但其实,中医认为,情绪并非完全由“心”主导,更与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绪的变化,是身体内部气机运行的外在体现。因此,若想真正调畅情志,除了心理层面的调节,还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循序渐进,帮助气机通畅、阴阳平衡、脏腑协调。

中医讲“气行则神安”,而维持气机通畅,其实并不复杂。有三个简单易行的生活习惯,若能持之以恒,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件事是清晨醒后梳头三百下。在中医理论中,头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汇聚之处。头皮下布满了督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等多条重要经络。早晨是一天中阳气初升的时候,若此时通过梳头刺激头部穴位,不仅可以活络经气,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还能帮助阳气升发,使人思路清晰、精神振奋。梳头还有安神作用,特别对容易早醒、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的人群,有很好的辅助调理效果。梳头不讲究力气大小,但讲究节奏均匀,从前额到后脑勺、两侧太阳穴也要照顾到。坚持梳三百下,看似简单,却是一种极好的“醒脑气法”。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天天要闻

第二件事是黄昏前饭后百步走。在一天的气机流转中,傍晚时分正是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弱的时候。很多人晚餐吃得多、吃得快,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积食,进而影响情绪。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而“郁”之所以成疾,很大程度上与气机停滞、脾失健运有关。饭后散步,不宜太急,百步左右最为合适,能够促进消化、帮助气机调达。特别在日落之前行走,更有助于人体顺应自然节律,从“动中养脾”,从“行中化郁”。这一动作虽简单,却能够从根本上影响气机的通达程度,是情志调理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第三件事是晚上睡前泡脚并搓肝经、心包经。脚为“第二心脏”,足底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和重要穴位。中医认为,泡脚可通经络、调阴阳、助睡眠,尤其适合肝气郁结、心神不宁的人群。热水泡脚二十分钟,不仅温通气血,还能带动血液回流,缓解白天积攒的情绪压力。在泡脚之后,若能配合搓肝经与心包经,效果更佳。肝经循行于腿内侧,主疏泄、调畅情志;心包经则主护心神,稳定情绪。以双手大拇指或掌根沿着肝经(从大腿内侧向下至足内侧)、心包经(从上臂内侧向下至掌心)方向各搓五十下,有助于引血归肝、神安气定,帮助情绪在夜晚自然沉静,提升睡眠质量。

这三件事看似琐碎,实则暗合中医“天人相应”之理。它们分别对应清晨阳气升、傍晚气血转、夜晚阴气盛的三个关键时点。从一日之中调理气机,也就是从节律入手、从脏腑出发,借自然之力,助身体之平衡。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天天要闻

很多人问:“我没有病,只是总是心烦、焦虑、睡不着,是不是不需要治疗?”其实,在中医看来,情志不畅已是一种“未病”状态,应当尽早调理。情绪问题不是突然爆发的,它往往积累于细节,日久成疾。而调理的办法也不在于依赖药物或外力,而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把气机养通,把节律理顺,把脏腑调和。

真正有效的情志调理,不在于一时的用药,而在于每一天的坚持。每天清晨梳头、傍晚百步行、夜晚泡脚搓经,若能持之以恒,三个月后,你会惊讶于气色的变化、睡眠的改善、情绪的稳定。因为气顺了,人也就顺了;气舒了,心自然也就轻了。

资料来源:

[1]张馨儿,陈思琪,黄美霞,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徐经世治疗脾胃肝胆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4,46(05):773-779.

[2]肖春燕,张进军,谢君君,等.国医大师徐经世运用膏方防治疾病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3(06):30-32.

[3]李艳,赵进东,张国梁,等.郁证的理论溯源及国医大师徐经世治郁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1):5284-5289.

(《“西药能停就停!”82岁国医张正浩:抑郁不是病,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睡眠重启术:告别心悸焦虑与走神 - 天天要闻

睡眠重启术:告别心悸焦虑与走神

在现代生活的高强度压力下,失眠早已不只是“睡不好”那么简单。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报警信号”:夜里心慌出汗、手脚冰凉甚至麻木;白天容易烦躁、焦虑,情绪像过山车,甚至有时会感到莫名的沮丧;注意力不集中,上班开会或学习时总走神,效率直
杨浦区政府与复旦大学共建市东医院 - 天天要闻

杨浦区政府与复旦大学共建市东医院

为持续推动杨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杨浦区政府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签约仪式举行。​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区委书记薛侃的见证下,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代表双方签署共
帮助癌症患者得到救治,这位广东的生物医药研发者走进国新办 - 天天要闻

帮助癌症患者得到救治,这位广东的生物医药研发者走进国新办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到现在来说,我整个人都是非常激动的状态,因为有机会能够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向大家展示生物医药行业目前正在做的事情……”5月13日下午4点许,在北京参加完一场记者见面会后,夏梦莹仍难掩激动心情。今天,她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
药物研发领域代表夏梦莹:治疗非小细胞癌双抗新药,Ⅲ期临床试验疗效接近翻倍 - 天天要闻

药物研发领域代表夏梦莹:治疗非小细胞癌双抗新药,Ⅲ期临床试验疗效接近翻倍

5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到来自“小巨人”企业的五位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会上,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分享了自己在生物创新医药领域的探索与突破。 ▲夏梦莹作为公司新药进行临床试验的团队负责人的夏...
纸短情长 患者致信表真情 - 天天要闻

纸短情长 患者致信表真情

近日,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位来自新疆的鼻咽癌III期放化疗后10余年的康复期患者,将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名新疆患者近日独自前来阳江度假,在旅途中,出现明显乏力、头晕、痰多、吞咽不适及胃胀气等症状,于是来到市中医医院就诊。经详细检查,市中医医院...
山东28岁小伙突患肝衰竭,每天需3000毫升血救治不限血型,当地正组织献血应急 - 天天要闻

山东28岁小伙突患肝衰竭,每天需3000毫升血救治不限血型,当地正组织献血应急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5月13日,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山东济宁市泗水县一名28岁的小伙子突发疾病,急需大量血液进行救治。当日下午,患者家属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患者尚未脱离生命危险,仍需血液救治,对血型没有要求。泗水县红十字泉乡应急救援队队长刘传涛介绍,该患者每天需要约3000毫升的血液,当日下午已组织第一批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