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过了50岁以后,总觉得自己身体底子还行,体检报告也不差,年轻时候吃的喝的都没出啥事,现在更不用怕。
但这想法真不能太乐观。有些食物不是年轻时能吃就代表一辈子能吃的,年纪一上来,身体代谢变了,血管也老了,很多事悄悄在变,不注意就是一场慢性事故。
特别是那种“看着香,吃着爽”的食物,对50岁以上的人来说,有时候就是一把糖衣炸弹。
吃进去的不是营养,是风险,是血压升上去、血脂飙起来、动脉变硬,是以后突发心梗、脑梗的伏笔。
有几个食物,确实该避一避,哪怕你再喜欢,也真不建议硬来。
油条这种东西,小时候谁没吃过?一碗豆浆配一根油条,是很多人早餐的标配。
炸得金黄,外酥里嫩,蘸点酱油简直不要太香。
但问题也就在这“香”字上。油条从头到尾的制作过程,都是“重油+高温”。
面粉里加了大量的明矾(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用的是低铝或者无铝膨松剂,但老一辈的作坊还保留传统配方),高温油炸更是把油反复用、温度炸高,把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这些致癌风险成分一股脑地炸出来。
美国FDA明文规定,反式脂肪酸的长期摄入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哪怕每日摄入不足2克,也可能对心血管造成伤害。
油条的升糖指数也不低,虽然它是面食,但油裹上去之后,碳水变成了“油碳结合体”,一口下去血糖升得飞快,再加上50岁以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本来就容易血糖波动,吃多了真是火上浇油。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油条的油大多是植物油反复加热后的产物,里面的氧化产物对血管壁有慢性刺激作用,会加速动脉硬化,对高血压人群是慢性“毒药”。
炸丸子是节日餐桌常客,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尤其北方人家过年几乎必备。
但炸丸子的问题比油条还复杂。肉末和淀粉本来就是高热量组合,再加上油炸这一环节,热量飙升不说,脂肪含量一下子就超标。
最关键的是,炸丸子一般用的是猪肉,而且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这类肉脂肪含量本来就高,炸完后还会吸油,一个中等大小的丸子下肚,等于吞了一整勺油。
高温油炸不仅改变了食物结构,还容易产生AGEs(糖化终产物)。AGEs是什么?
它是食物在高温处理下产生的一种老化分子,会直接加速人体器官的老化过程,尤其是对血管壁、肾脏、小动脉有极强的刺激性。
哈佛医学院做过一个调查,AGEs摄入量高的人群,其血管弹性平均下降率比控制饮食的人高出38%,而这些变化往往是在体检报告上看不出来的,是身体“悄悄变老”的一种方式。
而且丸子这种食物吃起来没个数,吃菜时拈一个,吃饭时再夹一个,一顿饭不知不觉就吃了五六个,小小一口,实际上是“油脂炸弹”。
更糟的是,很多炸丸子放凉后又被回锅煮汤、红烧,二次加热让氧化脂肪进一步劣变,对肝脏代谢造成压力。
尤其是高血压和脂肪肝人群,本就代谢慢,一顿炸丸子吃下去,血脂要升个两三天才能慢慢降下来。
猪心听上去是补身体的东西,很多人觉得吃心补心,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身体有点心慌心悸,就爱买点猪心煲汤炖粥。
但猪心的问题不是出在“心”字上,而是它的脂肪密度极高、胆固醇含量惊人。
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所示,100克猪心所含胆固醇高达266毫克,此数值近乎逼近一日推荐摄入量的极限。
而一个普通家庭一顿炖汤,一人份可能就超过150克猪心,胆固醇摄入量立刻超标。
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饮食,会给中老年朋友动脉血管带来慢性负担,一定要引起重视。
特别是在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之后,它易于在动脉壁沉积从而形成斑块。
这个过程前期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一旦血管堵到70%以上,可能直接表现为心绞痛、胸闷、甚至心梗。
美国心脏病协会早在2015年就提出过警告,动物内脏是最不建议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食用的品类之一,特别是超过50岁的人群,代谢能力下降,吃进去的胆固醇很难彻底“清仓”。
猪心有个易被忽视的“风险点”,即其为高嘌呤食物,这一特性容易诱发痛风。
很多人年过50,本身体内尿酸就偏高,再加上饮食不注意,可能一顿下肚,脚趾就肿了。
对有家族痛风史的人来说,这种“补心”反而成了“害心”。
猪肝就更不用说了,老一辈人一直说它是补铁补血的宝贝,尤其女性、产后、贫血都推荐吃点猪肝。但猪肝的问题,不止是胆固醇。
它是动物的解毒器官,虽然“不会存毒”,但它的金属负荷非常重,比如铜、铁、锌这些元素含量高得吓人。
少量摄入有帮助,长期吃就是慢性金属摄入超标,会对神经系统和肝脏代谢造成潜在伤害。
而且猪肝中的维生素A含量极高。100克猪肝里的维生素A可以达到6800微克,是成人每日推荐量的7倍以上。
吃多了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症状包括脱发、皮肤干燥、骨头疼、甚至肝功能异常。
这种情况很多人根本不会想到是猪肝惹的祸,以为是缺钙或者风湿,其实是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堆积太多。
更重要的是,猪肝和高血压不合。高胆固醇+高维生素A+高金属负荷,这三项一起上,对已经开始硬化的血管是极大的负担。
吃的时候没感觉,吃完几小时可能会觉得头重、脸红、心跳快,这不是补,是身体在报警。
北京大学一项社区研究指出,经常摄入猪肝的中老年人群,其高血压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23%,其中一部分人还伴随肝酶升高、甘油三酯升高的现象。
但更深层的问题,不是这些食物“毒”,而是人到了一定岁数,还在用“年轻时候那一套”吃饭。
以为能吃就是健康,以为嘴巴爽就是营养。
殊不知50岁以后,身体从“高速代谢”切换成了“节能模式”,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更容易留下“痕迹”,脂肪不容易代谢,胆固醇清不出去,血压一升就难降,这时候再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不是拿命开玩笑吗?
如果真的很想吃这些食物,是不是有更安全的吃法?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四高”人群该怎么吃[J].农村新技术,2024,(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