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郭晨欣
“3年来,我的下肢无力越来越严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还好遇到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徐欣医生,为我找到真正的‘元凶’。”
郑州市民张女士曾饱受左下肢麻木无力之苦,并伴有腰部酸胀感。为此,她奔走于多家医院,均被医生告知可能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却越治越严重。直到去河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后,她才查出原来是脊髓出现了问题。
查真相、找“元凶”
多模态融合技术精准定位
“下肢麻木无力、腰部酸胀就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吗?”刚到诊室,张女士便急切地寻求答案。
面对患者的疑问,河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徐欣经过认真查体与详细询问病史,认为问题可能在脊髓上,并非腰椎间盘突出。她随即安排张女士做胸段脊髓的磁共振检查。果不其然,磁共振结果显示,张女士的胸段脊髓异常增粗、形态失常,并可见局部强化结节。
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徐欣与放射科医生在术前反复沟通细节,利用多模态融合技术成功将张女士的病变完整直观地呈现出来。结果显示,真正的“元凶”是位于胸10~11段脊髓内的血管母细胞瘤,加上肿瘤引起的多节段脊髓空洞,共同导致张女士的症状逐渐加重。
多模态融合技术将不同类型的影像数据,如CT、MRI、DSA、实时彩超、内镜等进行配准、融合及三维重建,把图像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从而在同一图像中立体显示。
“对比单模态影像,多模态利用多维信息、全方位显示患病区域各结构间的空间毗邻关系,帮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制订有效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和入路。”徐欣介绍。
切肿瘤,“拆炸弹”
术中情况验证术前判断
病因虽已找到,但如何处理也是棘手问题。
由于脊髓的组织分化非常彻底,脊髓一旦损伤便很难恢复。若不作处理只会逐渐加重症状直至患者出现截瘫、大小便失禁等;若进行手术同样存在患者脊髓损伤的风险,提前出现截瘫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徐欣说:“脊髓内的病变致残率非常高,这是神经外科的一大难点。”除此之外,如何处理多节段脊髓空洞、如何维持脊柱稳定性、如何解决肿瘤大出血无法切除等问题均需提前考虑。
经过医院神经肿瘤多学科会诊团队的深入讨论,最终制订了高倍显微镜下辅助荧光素钠黄荧光显像技术切除肿瘤的手术方案。另外,脊髓空洞为肿瘤继发,手术中一并打开脊髓空洞,使其与硬膜下腔沟通内引流。同时,考虑到患者年轻,徐欣决定进行椎板复位,尽可能维持患者脊柱的稳定性。
在神经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多个科室的通力合作下,经过显微镜下两个多小时的细致操作,患者的肿瘤被完整切除。切除后开放脊髓中央管解决脊髓空洞问题,脊髓压力明显下降,严密缝合硬脊膜后将椎板复位。
多模态融合技术将张女士的病变完整直观地呈现出来
“肿瘤堵塞了脊髓的脑脊液造成脊髓空洞,医生要做的好比把河道上堵塞的石头搬开,水自然便能流下来。”徐欣讲道,多亏了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做前期预判,手术中出现的情况与团队在术前的判断基本一致。
术后,张女士症状明显缓解,第二天就能正常下床活动。复查时,磁共振显示肿瘤已全部切除,脊髓空洞好转。经随访,张女士目前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且无脊柱不稳定表现,已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