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属于乙肝病毒中流行区域,据推算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6.1%,慢性HBV感染者为8 600万例,患者人数还是不少的,但公众对乙肝的了解却不深入,也就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对于乙肝,人们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
近日,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感染科何文艳主任医师做客直播间,与网友们共同探讨有关乙肝误区的那些事儿。
慢乙肝可防可控可治,无需“谈乙肝色变”
虽然我国已经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但乙肝队伍仍然不小,其中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它带来的危害可不小,比如我们熟知的乙肝三部曲“慢性乙肝炎-肝硬化-肝癌”。
根据2022年版《慢性乙肝炎防治指南》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80%的肝癌是由HBV感染所致,那难道就没有治疗办法吗?“其实不是的,慢乙肝是可控,可治的!我们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从而改善乙肝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何文艳主任医师这样说道。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以下是建议抗病毒治疗的人群:
一、血清HBV DNA阳性,ALT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需抗病毒治疗。
二、对于血清 HBV DNA 阳性者,无论 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建议抗病毒治疗 :
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 HCC 家族史
2.年龄 > 30 岁
3.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 ≥ 2)或纤维化(F ≥ 2)
虽然乙肝治疗好比跑马拉松,患者除了正确吃药,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某些具备条件的患者来说,进行个体化治疗,临床治愈也不是梦。

乙肝这六个误区,千万别再踩!
一说起慢性疾病,大多数人都是谈之色变,就如乙肝,大多数人在提到乙肝时都觉得它是传染疾病,因此应该远离乙肝患者,但其实这种看法对乙肝病人是不公平的,就这次机会何文艳主任医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慢乙肝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日常接触会传播乙肝:实际HBV是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
误区二、根据“大三阳”“小三阳” 判断病情的轻重:其实病人的病情要结合肝功能、病毒载量、B超等综合来判断,大小三阳只是免疫标志物状态,不能判断病情轻重。
误区三、乙肝感染者生育的小孩都会得乙肝:目前我国推行对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儿感染概率。
误区四、肝功能指标正常=肝脏正常:肝功能指标正常,并不能说明肝脏就没有病变,应同时进行肝炎病毒定量(HBV-DNA)、影像学检查、肝硬度或肝脏组织活检等综合评估病情。
误区五、治疗期间不需要定期监测随访:慢乙肝治疗不是仅靠药物治疗就一劳永逸了。
治疗过程中仍需随时监测,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六、HBV-DNA 转阴后可自行停药: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毒控制不佳、病毒耐药、病情加重甚至肝衰竭而造成严重后果。
除了上述误区外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人相信偏方治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检查等,很容易让我们在治愈乙肝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要正确认识慢乙肝,走出误区,规范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南方+记者 欧旭江
【作者】 欧旭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