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2023年11月08日07:11:06 健康 1459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婷 通讯员 童言

这两天,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张大宏一边穿梭在各个手术室,一边心系4000多公里外的“战友”们——

他的团队里有2名医生2名护士,已经抵达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当地医护人员和一台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已恭候多时。本月底,张大宏将在杭州的浙江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浙人医”),为阿克苏病人进行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张大宏在手术室内。本文均由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

也在这几天,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迎来举办的第十年。这是峰会日新月异的10年,也是互联网逐渐渗透医疗领域的10年。

大约9年前,张大宏团队就已接触智能化机器人辅助手术,那时还只能靠一根短短的有线,进行近台手术。如今,依托5G迅速发展,为山区、海岛的患者进行超远程手术,已经越来越日常。

从精准外科时代,到未来外科时代,一眨眼,沧海桑田。而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的更多结合,你我也早习以为常。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张大宏(左二)在调整手术机器人。

3个月前超远程手术的病人

恢复得非常好

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里,张大宏团队4名人员正与当地医护、通讯部门一块儿忙碌着,病人术前监测、手术机器人调试、传输信号测验等,都是要提前沟通的事儿。张大宏则在杭州,随时关注进展。

这是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尝试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接下来,他们有一场“硬仗”要打。

“第一次尝试,我们会派医护团队过去,按照在杭州做手术的标准,帮他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后他们熟练了,就能自己来了。”张大宏心里有本规划书,“还是得‘造血式’帮扶。”

即将接受手术的这名阿克苏病人处于中早期,手术并不复杂——还在试用普及阶段,团队选择病患案例也很谨慎。

听说有医术精湛的医生愿意为他开刀,即使是自己没接触过的远程机器人手术,患者也是立马点头,并积极配合,这让医护团队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今年8月,张大宏医生在杭州为毕节病人做手术。

这不是张大宏第一次操刀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

今年8月,他就在杭州的手术室里,为1800公里外的贵州毕节患者完成了浙人医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左肾肿瘤根治术。

那是他首次隔这么远做手术,所用的时间比平时同类型手术略久一些。

“时间长一点,也是为了安全。我慢慢做,稳稳做,就能够非常流畅地完成这台手术。”

那台手术中,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团队还准备了Plan B(第二计划):医护一直在患者身边,盯着机器人的情况,随时准备将远程手术改成近台手术。

不过,这个Plan B没有派上用场,手术顺利完成,大家都松了口气。“那个病人现在恢复得非常好,和常规做手术一样的。”

9年与“最佳搭档”临床锤炼

迎来很“平常”的一天

3个月前就已经成功试水,即将隔着4000多公里做手术的张大宏一点都不见紧张。

届时,远在阿克苏的医护们会提前将机器调试到位,为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张大宏只要进入杭州的手术操作室,就可以开始手术了,“跟平常一样的。”

平常,是他对这类超远程手术的评价高频词。说起8月那回的首次尝试,他更是觉得,“没什么担忧,我觉得是很平常的一天。”

这份“平常”可来之不易。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手术室里借助机器人进行近台手术。

在浙人医手术室内,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地上拉着长线;大约2米远的距离,有一名医生操控着小型机械臂上手术钳、手术刀等设备,为患者做手术;两名医护在手术台旁,辅助机械臂操作,旁边还有几名医护正忙碌。

这是浙人医常见的机器人近台手术场景。对于“高大上”的机器人辅助手术,他们并不陌生。

腹腔镜微创手术是浙人医的优势之一。早在9年前,这里就已尝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近台手术,由此拉开了该医院精准外科时代的序幕。

最初,只是通过短短的一根有线,操控一旁的初代机器人。随着机器人不断迭代更新,显示屏里视野放大更便捷、实时画质更清晰、操作方式更精细,机器人也成了他们的“最佳搭档”。

这才有了张大宏的那句:“和我平时在手术室里做手术是一样的。”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张大宏(左一)正在给患者诊断。

精准外科技术高超,患者也纷至沓来。然而,当时如果想请浙人医的医生做手术,患者得拖着病体,长途跋涉而来。

“当时没办法去异地做手术,人倒是可以去,设备带不过去。”10年前,张大宏没有预想到,如今无线技术能稳定传输超远程的手术画面,5G的广泛应用更是让天涯变咫尺。

会断电断网吗?

各方团队也做了万全的准备。

每次超远程手术时,通讯部门都会前来支援,局部增加信号。即使在山区、海岛,远程开展手术也能信号满格。

张大宏的“平常心”更稳了:“再过段时间普及开来,这类手术都不稀奇了。”

一键呼叫、AI识片……

医疗领域未来已来

现在借助机器人可以超远程手术,如果再用一个词来定义当下,可以怎么说?

张大宏选择了“未来外科时代”——未来的发展,一定得靠高科技的手段来维护。如今,机器人辅助手术已可运用在泌尿外科、胃肠胰外科、肝胆胰外科、肛肠外科、妇科等多项学科。

这还不够。近些年,医院出现多院区发展态势,仅一个城市就可能有两三个院区,对口帮扶地区还有异地院区,远程手术是必须投入的重点工作。

得益于仪器先进、成本较低的国产机器人落地和成熟,偏远地区也能建设符合标准的超远程机器人手术室,让医者的医术走得更远。

除了浙人医,浙江多家医院也有超远程手术的成功尝试。张大宏说,这既是浙江医疗水平卓越的体现,也与浙江数字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有关。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

从互联网飞速发展衍生而来的“未来感”,不止在外科,更应用在广泛的医疗领域。

以前病人要抢救,张大宏一个一个打电话,喊麻醉科、心内科等,“至少要给5个人打电话。”如今,借助互联网急救系统,他可以一键呼叫,对应科室同时接到通知,就能快速赶到急救点。

人工智能电脑深度学习后,扫描医学切片,能快速识别病理,协助医生给出诊断,“有时候你还没到家,网上就能看到诊断信息了。”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超声医学科团队正进行5G远程超声检查。

此外,网上预约挂号、住院一窗通办、体检智能引导、救护车就近派遣、检验检查互联互认、互联网医院就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医疗功能背后,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

目前,浙人医正在进行危重症筛查等相关的、约20个人工智能领域科研项目

而张大宏觉得,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医生们能做的,就是“把医院的事情做好,让更前沿的技术落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4个无意间的行为,正在加重你的脱发!第3个很多人都中招了 - 天天要闻

4个无意间的行为,正在加重你的脱发!第3个很多人都中招了

相信不少人都有脱发的困扰,尤其是成年群体。脱发的表现,可能是在梳头时发现掉发增多,或是浴室的地漏边堆积成团,又或者肩膀老是有清理不完的掉发……在遭遇脱发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的小习惯,可能正是悄悄加剧脱发的“隐形
夏季,要少吃绿豆西瓜,要多吃这3类菜,去湿寒,伏天少受苦 - 天天要闻

夏季,要少吃绿豆西瓜,要多吃这3类菜,去湿寒,伏天少受苦

夏日的阳光如同热情的火焰,炙烤着大地,可很多人却在这热情似火的季节里,被莫名的疲惫与困倦“缠住”,食欲也跟着大打折扣。你或许还不知道,这很可能是“湿寒”这个“隐形刺客”在悄悄作祟。中医认为,湿气是身体的“隐形负担”,它常常与寒气“勾结”,形
防大于治!阿尔茨海默病如何预防? - 天天要闻

防大于治!阿尔茨海默病如何预防?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致病机制错综复杂的重大致残性智力退化疾病,至今仍未研发出特效治疗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面临全球最严峻的老龄化态势——老年人口规模居首且增速领先,同时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体系,已然成为当前公共卫生领域亟待攻克的核心命题...
孙淑华医生:用毕生所学减轻病痛,用仁心仁术诠释大爱 - 天天要闻

孙淑华医生:用毕生所学减轻病痛,用仁心仁术诠释大爱

在北京呼吸医学领域,孙淑华主任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50年临床生涯中,她将全部热忱倾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这位北京北沙滩中医医院呼吸科的专家,尤其在肺结节、慢阻肺等疑难病症上建树颇丰。然而比医术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始终如一的信念:"医者,当与患
益生菌的功效不一定与益生菌的活力存在必然联系 - 天天要闻

益生菌的功效不一定与益生菌的活力存在必然联系

在《西游记》里,各路神仙妖怪为了长生不老,可谓是费尽心机。咱们现代人为了身体健康,也没少花心思,其中益生菌就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健康“法宝”。过去,大家都觉得益生菌得是活的,而且数量越多,对身体的好处就越大,就像孙悟空神通广大,降妖除魔不在话下,活的益生菌就如同那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在我们肠道里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