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老刘来到医院,强烈要求医生给他更换降压药,理由是之前开的药并没有效果。
原来,前段时间老刘确诊了高血压,医生嘱咐他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按时服用降压药并及时测量血压,老刘连连点头,表示已经记住了。
但是回到家后,老刘并没有购买血压计,也没有去邻居家借用。
儿子劝他:“怎么不听医生的话呢?不量血压怎么知道这病治的咋样了?”
“你知道什么!吃药就能好,没事买个机器干嘛?又不能治病,白花钱!”老刘不以为然。
结果第二天,儿子就把血压计买回家了,老刘十分生气,怎奈退货无门,只得留下。
在研究了半天后,老刘试着给自己测量血压,一看仪器可以正常运作,老刘便放下心来,心想这仪器也不是很难用。
等到晚上吃过药后,老刘迫不及待的打开血压计,结果不量不知道,一量吓一跳,血压居然达到了“190/105mmHg”。
第二天老刘便来了医院,要求更换降压药,理由是之前的降压药没有效果。
医生了解了详细情况,耐心解释道:“刚吃完降压药就测量血压是无法准确判断出降压药效果的,需要等待一些时间,并且要配合多次测量,单次数据无法反映出实际病情。高血压在我国属于十分常见的疾病,容易引发多种疾病,一定要按时吃药并监测血压,才能更好的控制病情。”
老刘这才恍然大悟。
病例中,医生提到高血压在我国已十分常见,事实真的如此吗?
高血压已成为已成为危害健康的头号杀手?
事实上,不仅是我国,高血压这一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被称之为“无声的杀手”。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约有10亿,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近50%是由高血压引起。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18~3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35~44岁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7%,65~74岁年龄组有高血压的人数超过50%,35~64岁是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最快的年龄段。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中老年患高血压的比率随之大大提升,其中45 ~ 54 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0%,是25~34岁人群的5倍。
之所以对高血压相关数据进行如此详细的监控,是因为会对人体造成许多不可逆的伤害。高血压非常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死亡。
那么,高血压究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呢?
警惕!高血压竟会带来这些疾病!
以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因此,想要改善国民健康、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程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便是重中之重。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患者中,大多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能极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关于老年高血压会引起的其他疾病,最常见的就是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病程越长,患者多支血管病变比例越高。
老年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部压力增大,血管壁张力增加,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已形成的稳定斑块破裂,最终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冠心病。
除了冠心病,心力衰竭也是一大并发症 。患高血压后,左心室后负荷增加,造成左心室肥大,长此以往,最终就会造成左心衰竭。
其次就是脑血管相关疾病。
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老年高血压病程长,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更加严重,容易引起斑块破裂,进而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造成脑梗死。在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老年高血压患者颅内血管易发生微动脉瘤及血管壁玻璃样变,当血压突然升高时,易致血管破裂,从而造成脑出血。
很多人认为时常监测血压是高血压患者应该做的事情,其实不然。由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是原发性高血压,至今病因不甚明确,缺少明确有效的病因学预防策略,普通人也应该尽量定期监测自身血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而监测血压也不必时时去医院,做好一些基本工作,在家就能进行监测。
医生提醒:自测血压,牢记这几点!
居家测量血压已经是十分常见的血压监测方式,虽然操作较为简单,但如果测量血压的重点要求做的不规范,所测出来的血压数值与实际血压就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不能客观地反映血压的实际数值。医生提醒,想要准确的测出自身血压值,首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测量血压的准备工作
受测者在测量工作开始前应安静休息5分钟,以消除紧张、疲劳对血压的影响。之所以对受测者的情绪作出要求,是因为在安静平和的状态下,不易刺激交感神经,这样交感神经的张力就会变得平稳;当情绪紧张或者激动时,会激发体内的活性物质,这种状态下测量出来的血压往往会偏高。
同时要牢记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
使用血压计的注意事项
每次测量前要先按下快速放气阀,将袖带内残留的气体排出,不可过松或过紧,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过程中不要说话或者移动手臂和身体,使测量部位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采取坐姿或者平躺;每次测量血压与上次测量血压的时间不可少于3分钟,并且部位、体位要固定。
对于血压的测量时间,最好安排在每日早晚,起床后排空小便,尽量在一小时内完成测量,不要进食,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需要在服药前测量;晚间的测量时间尽量定在睡觉前,以便更好的观察经过一天的行动后自身血压的变化。
服用降压药期间测量血压注意事项
服用降压药后,一般选择在每日清晨进行血压测量,因为此时的血压水平基本反映了所服药物降压作用。如果在清晨时血压保持较高水平,那么接下来应该选择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
如果晚间和白天的血压水平较为接近,可以选择在睡前加服降压药,以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但如果夜间睡眠时血压处于较低水平,在清晨时发生显著升高的趋势,则应在临近清晨时提前服降压药。
服降压药后一般等待2-6小时再测量血压。因为短效降压药一般在服药后2小时达到最大程度的降压,而中效或者长效降压药的效果主要在服药后2-4或3-6小时显现出来,这个时候测压基本反映了药物的最大降压效果。
上文中老刘就是没有考虑到药效发作的时间,也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因此未能评估出降压效果。
测血压虽然是一项简单技术,但也蕴含着不少的学问, 希望大家认真掌握相关要点,经常监测血压,保持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冬.中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6):513-515.
[2]殷国青,周晓辉.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189-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