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床实践中,床旁置换液多为商业成品(表1),其具有无菌,保质期长,溶质稳定等诸多优点。然而,置换液补入位点会不会对患者的透析疗效有影响呢?

来自:中华护理学会(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置换液临床应用分类)团体标准
此处仅就成品和半成品的以碳酸氢根为碱基的置换液进行简介: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选的商品化基础置换液,多为半成品碳酸氢盐置换液,需要配合碳酸氢钠注射液使用。
如同常规血液透析,碳酸氢盐置换液/透析液具有最佳的生物学性能,但其中碳酸氢盐和钙离子会产生沉淀,目前国内还没有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成品。
半成品碳酸氢盐置换液
使用时,碳酸氢盐可以与该半成品置换液现混,或单独静脉通道输入。
注意:碳酸氢根易与钙离子等形成沉淀,故基于碳酸氢根为碱基的置换液在进行商品化统一加工配制时,需将碱基与其它溶质成分进行分开包装。
因生产工艺不同,以碳酸氢盐为碱基的半成品置换液和全成分成品置换液:
全成分成品置换液:双腔室单袋包装,碳酸氢盐储存于不同腔室,治疗前将其与其它成分在同一包装袋内进行混合,可有效避免钙离子沉淀的发生,实现即开、现混、即用。
半成品置换液:置换液基础液单独进行商品化加工生产,再与作为碱基的5%碳酸氢钠注射液配合使用,也可避免离子沉淀产生。
注意:1、在《透析手册》一书中,提到:当透析液或置换液经过设备加热装置时可产生气泡,特别是碳酸氢盐配方,因此加热的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半成品置换液成为首选,也许这是原因之一。
2、置换液多采用前后稀释的方法。当红细胞比容>45%时不建议使用后稀释,易发生凝血。后稀释时,建议超滤率/血流量之比<25%,此时的超滤率=超滤速率+置换液速率+碳酸氢钠速率(如果设备不能自动平衡额外液体时,需要累加上,避免容量过多)。
有些血透护士认为,滤器后补入票数多于滤器前(但最终选择还需要遵医嘱)。最新团体标准提示“单独静脉通道输入”。
所以医嘱单上,碳酸氢钠的补入方式应不应该算一条医嘱呢?
“碳酸氢钠注射液从哪里补入”应该纳入医嘱,血净护士执行更有依据。
不同补入方式会在某个环节出现不同的情况,基础置换液钠浓度是低于生理浓度的,对于血液有形成分影响,也可想而知。(当然可能是瞬间的,但是不是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