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也越来越营养了,身体反而不如以前,经常生各种病呢?
吃得好并不意味着吃得更健康,只有均衡地摄取各种营养,才能提高身体素质,保持相对旺盛的生命力。
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类似的道理,可是还是做不到很好,为什么呢?
1、是思想的问题,认为贵的就是好的
我的邻居孙大妈,快六十岁了,瘦瘦高高的,留着齐耳的短发,喜欢穿亮颜色的、修身的衣服或裙子,夏天的时候会把裤子套在衣服上,显得腿特别长,从后面看以为是年轻的姑娘,她有三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最小,也都已成了家。
孙大妈喜欢吃进口的食品,跟我们聊天的时候都离不开什么澳洲牛肉、新西兰牛奶、西班牙的火腿、美国新奇士橙、泰国香蕉......她小女儿和儿子在外地工作,赚钱比较多,经常给她买些贵的东西,孙大妈越来越认为:贵的就是好的。
每次这两个孩子从外地给她寄回来好东西,她都要在邻居面前拿出来秀一秀,比如前不久我刚走到楼下,就听到她在下面跟其他的邻居在打哈哈:“啊呀,我们家小梅今天又给我寄了一箱苹果,美国进口的,老贵了,这死女子,叫她不要买这么贵的,嗯啊嗯啊啊啊!”
其他各位大妈听了之后有的说:“真好呀!我们家的......”有的说:“小梅越来越有孝心了,你真有福气......"
过了几天,孙大妈脸上又养洋溢着笑容出门去,听她说是儿子回来了,给她带回来日本进口的饼干,还有新西兰进口的奶粉......,她还没有等她儿子过来看她,就先要过去看一看。
孙大妈的二女儿在县城上班,住的地方离孙大妈比较近,领着一份还算可以的固定工资,有五险一金,周末双休,每次来看孙大妈,手上都会提点别人送给她的好东西,孝敬老妈,然后陪着老妈在楼顶上晒太阳,说悄悄话,如果不仔细看,以为是两姐妹。
孙大妈的大女儿在乡下,家里种了许多脐橙,人看起来又黑又瘦,她农活比较多,不是剪枝,就是施肥、浇水、打药,平时也比较少时间来看孙大妈,不过每次来的时候,手里不是提着土鸡蛋,就是土鸡、土鸭,还有一些自己种的青菜,冬天有脐橙的时候,也会拿装过化肥的蛇皮袋装一大袋脐橙,来给她老妈吃,孙大妈可是把这些脐橙分给了邻居,她说自己不喜欢吃,太酸。
她大女儿来的时候,孙大妈脸上总是很平静,虽然还不至于撇嘴嫌弃的程度,嘴上总是说着:“这些,我自己去买也用不了多少钱,你也不用总是拿的来。”一般外人听来都会觉得是妈妈心疼女儿,可是大梅每次从她妈家出来,眼睛都好像故意要躲着我们邻居。
上个月,看到孙大妈脸色好像不大好,她大女儿不用上班,放下手里的农活陪着她去医院,手里拿着拍片的袋子,检查说是等结果。这一个月都没有看见孙大妈了,听说去了她儿子所在的大城市治病。
进口水果采摘一般是在七八成熟的时候,还要浸泡药水来催熟和保鲜,如果保鲜剂超标或非法添加,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坏,还可能导致慢性中毒等。
孙大妈喜欢吃进口水果,并不一定是这些东西好吃,她年轻时在农村,为了养育小孩吃了不少苦,现在小孩子能买贵的东西孝敬她,她觉得脸上有光,是给自己争气。可是这些水果要从遥远的地方运过来,是运费贵,并不是它本身的“贵”,它的价值并不比孙大妈她大女儿种的脐橙“贵”,可惜孙大妈一直看不大上,觉得贵的就是好的。结果伤了大女儿的一片孝心,还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这是思想认识的问题。
2、是习惯的问题,吃的食物太精细。
现在很少有人会天天吃粗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人们发现还是精细的食物更好吃,于是养成了吃细粮的习惯,但是这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我们的脾胃消化能力。
吃得越好,体质越差,为什么呢?因为大鱼大肉都是酸性食物,在人体内可产生乳酸、尿酸等酸性代谢废物,容易造成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
我自从离开农村生活,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吃得越来越好,嘴巴越来越刁,大鱼大肉,越咸越辣越有味越喜欢吃,虽然也有蔬菜,但是几乎不吃粗粮,这种错误的饮食习惯,导致了我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摄入不足,热量摄入过多,胖了一圈又一圈,还容易口腔溃疡,每年还要感冒个三五次,有一次感冒我不想不吃药,硬挺着,结果拖成了肺炎。
3、过去穷时候的习惯未必都不好,粗菜淡饭,反而更健康。
小时候我们在乡下一日三餐都是米饭,早上吃稀饭,伴一碗炒酸豆角,或者酸菜梗;中午吃干饭,配青菜萝卜,茄子辣椒,偶尔会有肉;晚上有时吃鸭脚碎末粥,再搭配蒸番薯,有时候跟中午一样吃米饭。
那时候条件有限,资源也有限,每次吃饭都是那几样菜,有时候放学回来,看到那几样不好吃的菜,又直接回去不吃饭了,以示反抗,饿一餐,也饿不坏。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候吃得不好,肚子里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少生病,我记得在我18岁之前,也就感冒过两三次。
我们老家乡下有一对老夫妻,90岁了,他们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在城里住着,儿女生活条件都还不错,可他们从来不去儿女那里住,他们习惯了农村的生活,空气好,视野辽阔,到了城里,灯光太多,地方没有家里大,经常头晕,住不惯,就一直留在农村,老两口自食其力,虽然偶尔子女会给他们改善一下伙食,但平时还是粗茶淡饭。
有时候,特别是过节,会有孩子回来看他们,其他时间,他们就在村里待着。
老太太在离家不远的田里用竹篱笆围了一块地来种菜,她吃完饭就会坐在屋前晒太阳,看着自己养的鸡在脐橙树、李子树、枇杷树下“咯咯咯”地刨食;屋前有条河,河里,他们养的鸭子从上游“嘎嘎嘎”地游到他们家门口,又“呱呱呱”地往下游。老大爷还在村里的池塘养了鱼,鱼草也是他每天亲自去田边或河岸上割来的,早晚各喂一次。
每天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青菜、萝卜、茄子、豆角、辣椒、葱蒜,吃的肉都是自己养的鸡鸭鱼,吃的蛋也是土鸡蛋,土鸭蛋。
90岁了,身体看起来还是很硬朗,耳朵不聋,眼睛不花,他们年轻时也是苦过来的,几个小孩都没鞋穿,因为养的多,有时候还要靠兄弟接济,苦尽甘来,他们依然不改之前勤劳的作风,吃的东西都是土生土长的,儿子孙子们也会给他们也买贵的食物,但是他们还是喜欢吃自己种养的食物,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长寿而且很少生病的原因。
我们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千万不能“作”,并不是越贵的东西就越好,吃得好并不意味着吃得健康,只有粗细粮食搭配均衡,才能摄取各种营养,才能提高身体素质,保持相对旺盛的生命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