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鸭蛋,饭桌上的老朋友,却被一项研究点了名:每天吃一个,癌症和死亡风险可能会上升。这个结论让不少人一边吃着白粥一边陷入了沉思。
一颗咸鸭蛋,怎么就“惹祸”了?
咸鸭蛋的风味,来自高盐腌制。它咸得过瘾、油得冒黄,尤其蛋黄流油的时候,配上一碗热粥,不知道安慰了多少早起的胃。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咸”字上。
研究显示,高盐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胃癌、食道癌的风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曾发布过一项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吃咸菜、咸鱼、咸蛋等腌制品较多的人,胃癌发生率明显高于平时清淡饮食的人群。咸鸭蛋虽小,但钠含量很高,一颗咸鸭蛋大约含有600毫克钠,相当于一小勺食盐。
身体里“喝水”的细胞会被咸晕
身体里的细胞其实很“怕咸”。钠多了,细胞里的水分就被吸走,好比地里的庄稼被盐碱地吸干了水,慢慢枯萎。高钠会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肾脏也跟着吃力。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钠摄入量过高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普遍偏高。高血压长期不控制,还容易引发中风、心衰等严重问题。
癌细胞也不怕“咸”
2022年《柳叶刀·胃肠病与肝病》期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食盐过量摄入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共同作用,会显著增加胃癌的风险。这个幽门螺杆菌很多人都有,它本身就会刺激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有了咸味的“推波助澜”,胃黏膜受损更快,癌变的几率也就更高。
尤其是那些爱吃咸鸭蛋、咸鱼、咸菜的人,胃癌发病率普遍偏高。经常吃这些食物的人,胃部的“防火墙”会被一点点削弱。
那些老年人爱吃,却最容易“中招”
不少上年纪的人觉得咸鸭蛋能提味、开胃,尤其是在没胃口的夏天,一颗咸鸭蛋能下两碗粥。但正是这些人,肾功能、血管弹性都已经下降,如果再摄入过多盐分,就像已经拧不紧的水龙头,又硬要灌水进去,迟早要出问题。
研究发现,肾功能减退的老人,如果每天摄入超过5克食盐,出现心衰、尿毒症的风险大幅增加。而一颗咸鸭蛋的钠含量,就已经超过了推荐摄入量的一半。
有时候不是咸鸭蛋的问题,是吃它的方式有问题
很多人吃咸鸭蛋,喜欢配白米饭、白粥,尤其是早餐时,觉得简简单单、爽口又省事。但这种搭配其实隐藏了风险。白粥、白米饭升糖快,吃下去血糖一下子就上去了,再加上咸鸭蛋里的饱和脂肪,容易刺激胰岛素大幅分泌,对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友好。
还有的人喜欢拿咸鸭蛋拌饭吃,一口接一口,吃得比平时更多。这样不知不觉摄入的盐、油、脂肪都翻倍,胃肠负担也加重了。
咸鸭蛋的“隐藏脂肪”也不少
除了钠,咸鸭蛋的脂肪含量也不低。尤其是蛋黄部分,每100克鸭蛋黄大约有31克脂肪,其中不少是胆固醇。长期、大量摄入这些脂肪,会让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坏胆固醇”。
血管里“油”多了,不像厨房水管堵了还能通一下,人的血管一旦堵,后果往往是冠心病、中风这些“急性事件”。而这些疾病,很多时候来得快、走得狠,有的人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一项研究揭示了死亡风险的关系
202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咸食摄入与健康研究》指出,长期每天摄入高钠腌制品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比清淡饮食者高出18%。其中,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最为明显,尤其是在6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突出。
这意味着,不只是癌症风险高了,心脏病、肾衰、脑梗等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也可能上升。这些病不是一下子来的,是日复一日地积累,吃得咸一点,风险就多一点。
真不能吃咸鸭蛋了吗?
也不是这么绝对。咸鸭蛋不是毒药,它的蛋白质质量不错,维生素B族也比较丰富,还含有蛋黄素、卵磷脂,对大脑有一定好处。但关键是量和频率。
如果一周吃一两次,每次控制在半颗到一颗,而且配菜清淡、不过量吃主食,问题不大。尤其是年轻人、身体健康的人,偶尔吃一次咸鸭蛋,基本不会有明显风险。但如果天天吃、顿顿吃,那就真得留个心眼了。
吃得巧,比吃得多更重要
想吃咸鸭蛋,可以换个方式。比如切成小块,拌在凉拌黄瓜或苦瓜里,用来提味,但不当主角。也可以剥掉一半蛋黄,只吃蛋白部分,既减少钠摄入,也不那么油腻。
还有一个办法,选低钠咸鸭蛋。现在不少厂家推出了减盐版的咸鸭蛋,保留风味的同时钠含量降低30%左右。挑选时可以看配料表,钠含量低于500毫克的,相对更健康一些。
有些人最好少碰咸鸭蛋
如果是患有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咸鸭蛋最好只是偶尔尝尝。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人,身体排钠能力差,再吃高盐食物,就像堵水沟还不停灌水,迟早要“泛滥”。
儿童也不适合多吃。孩子的味觉还在发育期,常吃咸鸭蛋容易让他们口味越来越重,长大后更容易偏爱重口味,埋下慢病的种子。
把握一个“度”,咸鸭蛋也能吃得安心
饮食不是非黑即白。咸鸭蛋不是敌人,但也不是每天都该上桌的主角。它就像烟花,看一看、尝一尝可以,但天天放,终究会有风险。
如果真的喜欢那口咸香,不妨偶尔用它点缀下饭,别让它成为每顿饭的标配。就像人生的调味剂,用得好,是美味;用得过,是负担。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英杰,黄建始,王丽敏,等.中国咸食摄入与健康研究报告2023[R].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
[2]王平,贾静,张敏,等.高盐饮食与胃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4):280-284.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