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渐深,许多注重养生的人都开始防秋燥,却很少人会注意防湿。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就有疑问了:
“燥”和“湿”不是对立的吗?怎么会同时存在?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
湿和燥都有内湿外湿,内燥外燥之分,在秋之季,以燥为当令之气。
“湿”是体内无法被利用的水液,属于代谢废物,如果停滞在脾胃,不但影响脾胃的水湿运化,还会影响我们的消化吸收;
“燥”则是受气候影响,体内津液被快速消耗,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等“燥”的表现,是一种身体的状态。
体内的湿,不但不能滋养身体,还会妨碍脾胃吸收食物中的津液,津液不能濡养体表肌肤;
而天气之燥,又增加了体表或气道的津液耗损,内外受攻,秋燥明显。
所以,如果你的秋燥迟迟不能得到缓解,很有可能就是暑天的“湿”在捣乱。
“治病必求于本”,这时候就不能再一味地“润”了,反而是要注重祛湿,在食谱中减少助湿的食物。
秋天防湿,究竟有多重要
《黄帝内经》有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是如果秋天受到湿邪的侵袭,到了冬天就会发生咳嗽。这其实就是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一种体现。
秋伤于湿,且在燥气的烘烤下聚湿生痰,成为潜藏体内的隐患,在秋天肺气较旺的情况下,一些轻微的阴湿之邪不见得马上就会发出来。
等到深秋入冬,加上冬季是“水”气当令,湿上加湿,潜伏的阴湿之邪便会暴露出来,从而出现肺气上逆,以痰多为特点的咳嗽等现象。
也有体质比较弱的人,秋天就受到湿气的困扰,诱发秋乏、腹泻、风湿关节炎等。
而且,初秋不祛湿,如果冬天再一进补,滋补的津液容易被湿气同化,不仅达不到补养身体的作用,反而还会助长湿气。
但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认为秋天干燥,会让体内的湿气减少,不仅不去调理,而且还不注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
一看舌苔:舌苔又白又厚,甚至发黄,舌体上容易有牙齿的痕迹,说明湿气重。
二看排便:大便稀溏、不成形,黏在便池上不容易被冲洗掉,说明湿气重。
三看胃口:食量减少,胃口不好,食欲不振,很可能是体内有湿气。
四看精神:精神状态差,容易困倦、无力;尤其早上起床困难,睡不够,无精打采。
当你发现自己出现上述症状时,基本就是体内湿气重了。
秋天健脾
事实上,相较于外界的湿气,内生的湿气更容易被人忽略,由于季节转变,贪凉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内湿就会悄然而生。
那我们要如何避免秋湿入体呢?
01健运的脾,防湿的根本
脾健运的人,不容易生湿,所以防湿的根本,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脾胃。
对于消化了一整个夏天瓜果的脾胃,入秋之后就应该让它休息休息了。
“瓜果”一个是寒,伤脾阳,脾阳不足则运化不利;一个是湿,助脾湿,导致水湿内生,引发腹泻、便溏,潜伏下来湿气也会成为冬天痰湿咳嗽的根源。
“肥美油腻之物”也要有所节制,入秋后湿气尚重,脾胃消化功能仍然较弱,再吃不容易消化的肥甘厚腻之物,其重负可想而知,就更容易生痰湿。
此外,我们要知道,七情也会引起人体气血的反应,由此影响脏腑的运作,而伤脾的七情,就是“思”。
秋天是个容易让人悲伤、忧郁的季节,思虑会使人的气机流通不顺畅,所谓“思则气结”,时间久了,就会气滞,气机升降出现问题,脾胃作为气机升降的关键,肯定会受损伤。
02
被错过的“祛湿美食”
说到祛湿,一般人会想到吃薏米,其实在秋天,大自然馈赠给我们了一种更好的食材!
那就是有“水中人参”之称的“芡实”,又名鸡头米,和莲藕、茭白、荸荠等8种植物并称为“水八仙”。
芡实,滋味甘淡。中医里,淡能利水,可以把多余的湿气排出;同时又可收涩,更好地把补进身体的津液和精气收纳到肾里。所以说,吃芡实,等于把全身的湿气,换成了滋养的精气。
秋天容易干咳,总觉得口渴的朋友,正好可以吃起来。
莲子薏仁鸡头米糖水
食材:薏苡仁15克,莲子15克,芡实15克。
做法:
1. 莲子、薏仁、芡实洗净,分别泡水30分钟。
2. 食材放进锅中,加500ml水,中火慢煮35分钟。
3. 盛入碗里,加入一小勺糖桂花,就可以吃了。
功效:《纲目》记载,莲子有固精气的作用,与芡实的搭配,增加了整碗汤收敛的功效,让身体只排出废水,留下滋润。
注:脾胃虚寒的人,建议把薏米炒过之后再煮,更能够温宜脾胃。
除此,常见的健脾利湿的茯苓、白扁豆、赤小豆;清热祛湿的蒲公英、白茅根等,这些食物都有助于化解潜伏在体内的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