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人类的“黑色10月”。
人们之所以如此惊叹,是因为人类已经进入“原子弹”时代——战争模式极其破坏力,也远非从前数千年。
当时,美苏争霸如火如荼。
其中,1959年,为了威慑苏联,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雷神”和“朱比特”中程弹道导弹导弹。
这成为“古巴导弹危机”的直接诱因。
因为,美国此举对苏联而言,可谓是“见血封喉”的狠招
凶狠到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通过此举,美国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对苏联“重工业、军事工业、及工业城市命脉的控制”。
比如,美国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导弹,可以直接摧毁现今战火硝烟弥漫的乌克兰东部工业重镇,以及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甚至是俄罗斯东部、南部大部分地区。
更别说,像阴曹地府的“判官”一样:事半功倍地掌控了这些地方数千万苏联人口的生死。
就连苏联南部重要军事力量的黑海舰队都在其打击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方,自古以来都是“苏俄的软肋”和“南部门户”——史上,苏俄的对手都是从这个地方入侵苏俄的。
所以,美国的此举,彻底洞开了苏联的“城墙”。
苏联感觉到了美国军事打击的赤裸裸威胁。
何况,当时的5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中,因肯尼迪政府拼命扩充其核武库,苏联已处于落后境地。
所以,一旦“雷神”和“朱比特”导弹点火发射,再配上美军周边军事基地的战略轰炸机,先发制人下,苏联几乎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这种“命悬一线”的感觉,让苏联深感“恐惧”。
所以,此举害得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数年都寝食难安”。
随后,古巴与美国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卡斯特罗推翻了亲美政府——巴蒂斯塔独裁政权。
由此,古巴和卡斯特罗成了美国敌对的“头号种子选手”。
因为,古巴距美国不过100多公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何况这事关乎美国的威严和尊严。
所以,美国开始了对古巴的凶狠打击。
这样,历史由此回馈给苏联和赫鲁晓夫一个巨大的机会——挺近美洲。
于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一、美国情报严重“误判”,甚至是“十分不专业”
历史真相往往人令人惊愕。
比如古巴导弹危机在苏联解体后的逐渐解密。
比如:1993年,克林顿团队的国防部长赖斯.阿斯平看到案牍上解密的秘密档案,被吓得从老板椅上蹦了起来。
——这份材料是当时的美国中情局局长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派人给他送来的。
随后,阿斯平立刻拨通了伍尔西的座机。
赖斯.阿斯平
半个小时后,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出现在赖斯.阿斯平的办公室内,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约翰·亚历克斯·麦科恩太不专业了,他的眼里除了钱,啥都没有……”
约翰·亚历克斯·麦科恩是商人出生,也是当年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时任美国中情局局长。
所以,“太不专业了”,是1993年的美国中情局局长,从专业角度,对1962年“麦科恩时代”美国中情局的表现给以“本能的评价”。
那份解密档案,明确列明了“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已经实际部署在古巴境内的核武器数量,以及其载具和部署的地点……
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
而这些,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其获得的“准确情报”,与这些真相可谓是“风马牛不想接”。
甚至是“误判”——当时的美国中情局,“根本就没有获得任何有关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极其核弹头的准确情报。”
所以,真实情况摆在眼前,作为克林顿团队的国防部长和中情局局长的赖斯.阿斯平与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才“如此震惊”。
他们,“一直仅只是停留在猜测和逻辑推断层面”。
在美国中情局的档案中,对此是如此记载的:
1能确定苏联在古巴的确部署了中远程导弹发射器;
2.没有确切情报证实苏联在古巴部署有核弹头。
美国中情局的理论依据是:
1.通过美军空中侦察发现古巴境内有中远程导弹发射器;
2.古巴目前不具备研发这些发射器的能力;
3.美军对古巴封锁早,前期从苏联或第三方进入古巴的“货运”不多。
由此,肯尼迪决策团队的结论与理由:
1.假设有核弹头,虚张声势可能心不大;
2.有中远程弹道导弹,不然不会部署到达发射架;
3.核弹头即便有也不多,因为没发现运载核弹头的特殊工具;
4.无法确定苏联紧急时刻发射核武器指令程序。
但解密的苏联档案显示:
1.苏联早已在古巴实际部署核弹头;
2.核弹头种类齐全,即有战略核弹头,也有战术核弹头,还有核鱼雷;
3.核弹头数量多148枚。
这些核弹头通过各类导弹,可以一口气打到华盛顿和纽约。
这些核弹头的当量都很高,每一颗核弹头的爆炸威力都高达100万吨梯恩梯炸药当量。
其毁灭效应是广岛原子弹1.4万吨的71倍。
可以半个小时内直接“核攻击”美国的数十个城市,且覆盖半个美国,可半个小时灭掉美国数十座城市,毁灭9200万美国人,甚至是更多。
如此巨大的毁伤力,美国居然“当着儿戏”。
情报误判到“轻描淡写”。
且把事关“美国命运”和近1亿美国人的生命,都建立在“逻辑猜测”之上。
所以,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赖斯.阿斯平,以及中情局局长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才表现得那样惊愕不已。
由此,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才惊叹,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其情报收集和捕获能力是“太不专业了”。
那么,这些核弹头究竟是怎么进入到古巴的呢?
又是如何骗过美国的?
其实际部署情况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
二、36计之瞒天过海,让美国雾里看花一头懵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美国情报系统,究竟是怎么了?
原来,三十六计,苏联使用了——瞒天过海。
这一计,相传当年薛仁贵,就是用这招瞒着唐太宗,而得以带领大军成功渡海并顺利抵达彼岸。
其最直接的寓意是“瞒着”而达到目的。
不过,仔细分析,这一计策还辅助有金蝉脱壳、趁火打劫、顺手牵羊、无中生有、釜底抽薪、偷梁换柱、假道伐虢等计策。
所以,美国就彻底懵了。
据解密档案显示:早在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导弹时,苏联就开始酝酿这些计谋。
随后1959年6月古巴卡斯特罗政变成功。
1961年1月5日,美国突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
再随后,“猪湾事件”爆发,美国和古巴冲突跌入巅峰。
所以,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的计划。
那时候,赫鲁晓夫还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所以,1962年7月3日-8日,赫鲁晓夫与劳尔·卡斯特罗达成了合作的秘密协议:派驻军队、武器和战斗机、轰炸机、潜艇等全方位,从军事上政治上全力支持古巴。
于是,当年7月,苏联就秘密将导弹、伊尔-28喷气轰炸机等,全部拆卸后,集装箱里运往古巴。
并以“一枚导弹一枚核弹头”的方式,“成套件”地用商船伪装后秘潜伏着运往古巴。
甚至于有些用的还是很小的民用商船,以“一船一弹”方式运送。
这样,秘密运输了将近2个月后,武在器等运输完毕后,苏联才于1962年9月2日正式公开。
随后,美国封锁古巴。
根据解密档案,如此一来,苏联在古巴:
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苏联已实际部署了3个中程导弹团,配备射程2080公里的R-12中程导弹发射器24座,导弹42枚,核弹头36枚。
2080公里的射程,可覆盖美国数十个城市。
36枚核弹头,每一枚爆炸当量都达到100万吨梯恩梯当量,其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1.4万吨的71倍。
在战术核武器方面——
1.有岸防短程巡航导弹80枚,配备当量在1.4万吨的核弹头80枚。
2.“月神”地对地短程战术导弹60枚,配备爆炸当量2000吨的核弹头20枚;
3.有6架安装特种设备的伊尔-28型轰炸机,配备1200吨爆炸当量的“塔季扬娜”核炸弹6枚;
4.有4艘常规动力攻击潜艇,配备爆炸当量2000吨的核鱼雷4枚。
所以,总核弹头数量分别为:
战略级100万吨当量核弹头36枚;
岸防1.4万吨当量核弹头80枚;
地对地2000吨当量核弹头20枚;
1200吨当量和炸弹6枚;
2000顿核鱼雷4枚。
各类核弹头合计为:148枚
如此恐怖、且齐备的核弹头,怎不让30年后的美国国防部长赖斯.阿斯平从老板椅上蹦起来呢?
要知道,当时,就是在这些核弹头已经实战部署在古巴战略要地上之后,美国正趾高气扬地准备武力入侵古巴。
而且,据记载,当时的美军高层,出奇一致地认为古巴军队是一支装备落后、战斗力不强的“山地游击队”。
这样的游击队,美国仅凭常规武器,就能打得古巴抱头鼠串跪地投降。
所以,美军集结的部队,没有配备核武器。
根本没有做好防范苏军的任何准备。
更没有做好防范和应对那么多的“海量”的核弹头。
据记载,当时的美军,仅只是象征性地在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上配备了少量的能够发射战术核武器的导弹。
但核弹头,却储备在附近海域的另一艘巡洋舰上。
所以,有史家认为这“纯属侥幸”。
若是美军当年冲动之下发动对古巴的军事侵略,后果显然不堪设想。甚至于历史已从先改写。
而如今的社会,则不是“石器时代”,那也是“解放前”。
三、小结
那么,当时肯尼迪团队及美国强大的情报系统,为何就没有发现苏联的“异动”或那么都已经实战部署好的核力量?
这是这一历史之谜的核心。
其实,历史很喜欢和人们开玩笑。
据史料记载,美国之所以未能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美军空中侦察没有发现古巴境内,有能安全储藏核弹头的特殊装置;
2.情报图片显示,在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弹药存储箱(车)附近,有些导弹甚至一度露天摆放;
3.所有场地没有戒备森严,没有安全防护警戒网,只1个士兵站岗;
4.所有导弹发射场,没有修筑坚固的钢筋水泥地下掩体;
5.所有迹象与苏联本土拍摄到的核导弹发射场差异很大。
分析以上5点,无不说明这一些都是苏联的“迷惑手段”。
另一方面说明美国情报部门运行彻底“格式化”与“教条主义”。
由此,事件发生30年后的另一界中情局局长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在获悉这一解密文件后,才本能地评价——太不专业了。
在当时的美国“情报分析官”的逻辑中,古巴境内的导弹发射场,按照“逻辑”“经验”和“一贯模式”,没有重兵把守、层层设防,以及安全的核弹头储存设备,那就不可能有“核弹头”。
如此判断,即便是没有“特工”经验的普通人看来,即使有以上元素,也不能确定就——“一定没有核弹头”。
因为,那是“冷战”,是事关生死的“敌我矛盾”。
最后,愿俄乌冲突和平,核战之路,已有前车之辙,且已有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