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英国期间,发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演讲。
他先是称英国脱欧后,仍属于欧洲的一份子。
随后强调英法两国必须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加强投资和合作,摆脱对中国和美国的依赖,否则将危害子孙后代,甚至陷入“慢性死亡”。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欧洲舆论的关注与讨论,也引发了外界的好奇。
欧洲真的有能力摆脱中美依赖吗?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复杂现实与矛盾呢?
实际上,欧洲的“战略自主”并非新话题。
冷战结束后,欧洲就曾尝试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包括推动欧元的诞生以及多次提出建立独立的欧洲防务力量。
然而,现实却是,欧洲在军事、科技和能源等关键领域,依然严重依赖美国。
例如,北约体系中,美国承担了超过70%的开支,欧洲的安全几乎完全仰仗美国。而在科技领域,欧洲在芯片、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上,也几乎没有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相比之下,中欧关系则显得更加平等务实。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到7858.2亿欧元,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以德国为例,其汽车工业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法国的奢侈品、高端制造和农业产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
中欧之间的合作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中国从未对欧洲施加任何操控,更没有要求欧洲选边站队。可以说,中欧关系是典型的互补型合作,而非单向依赖。
那么,马克龙为何还要将中国列入“需要摆脱的对象”?这或许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平衡策略。欧洲对美国的依赖远超对中国,但如果单独点名美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外交压力。
因此,将中国拉入同一框架,既可以缓解其针对美国的批评,也能在舆论上显得更为中立。然而,其这种做法显然忽略了中欧关系的现实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欧洲的“吸血”政策正在加剧欧洲的困境。
俄乌冲突后,美国通过对俄制裁,迫使欧洲加大对美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但其高昂的价格却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此外,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吸引了大量欧洲企业赴美投资,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的工业基础。可以说,欧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摆脱谁,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马克龙的“第三极”构想虽然充满雄心,但现实却是,欧洲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解决其内部团结、经济自主和技术短板等诸多问题。而这场关于“摆脱依赖”的讨论,注定不会很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