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安全机构之一,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其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以及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自1945年成立以来,安理会的结构基本未变,但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国家呼吁改革,以反映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努力得到了美国和俄罗斯的支持,但中国的反对成为主要障碍。
背景与历史
安理会成立于1945年,最初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二战胜利国,反映了当时的全球权力格局。
然而,近80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殖民地独立运动、冷战结束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现有结构显得过时。
许多国家认为,安理会应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代表性,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
印度以其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联合国维和贡献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提出了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合理性。
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印度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最大部队贡献国,派遣了5901名军事人员,参与了超过49次维和任务,总计超过20万部队 。
改革安理会的呼声由来已久,涉及常任和非常任席位的扩大、否决权的分配以及代表性的增加。
G4国家积极推动改革,而“团结一致”集团主张增加非常任席位,反对新常任成员拥有否决权。这种分歧使得改革进程复杂化。
印度入常路
自20世纪90年代起,印度便开始多次提出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诉求。
作为全球人口第二、经济体量不断扩大的国家,印度主张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应当得到更加充分的制度性体现。
尽管提出申请已逾三十年,其常任理事国之路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2024年,印度再次获得来自美国与俄罗斯的支持。美国国务院公开表示愿意支持“更加包容和代表性更强的安理会”,并点名支持印度“发挥更大作用”。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也在多边会议中称印度为“多极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支柱”,支持其“提升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尽管表态积极,印度入常仍面临结构性障碍。
一项关键限制是,美方支持印度加入的前提是不授予其否决权。
根据《联合国宪章》现行规定,常任理事国的“五常”成员享有对安理会重大决议的一票否决权,这一制度设计旨在避免超级大国间的直接冲突。
如果印度成为不具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其实质地位将与现有“五常”存在明显差距,从而限制其对关键国际议题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立场对印度的入常构成显著挑战。
近年来,中印关系因边境冲突、区域安全问题等持续紧张。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多个场合重申,任何安理会改革必须“通过广泛协商达成最广泛共识”,而不能以特定国家利益为先。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印度在多边事务中常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结盟,政策独立性存在争议,这成为中国坚持审慎态度的背景之一。
除了印度外,德国和日本同样是安理会改革中的积极申请国。
德国自1992年起就提出“常任席位应反映当前国际格局”,并在G4集团中扮演核心角色。日本则是联合国第二大财政出资国,仅次于美国,其多年强调财政贡献应与安理会席位相匹配。
2023年,日本与德国均曾担任非常任理事国,并参与推动联合国机构改革议题。
尽管两国在经济实力与外交活跃度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但其与美国的战略依附关系被部分发展中国家视为潜在隐忧。
非洲联盟、阿拉伯联盟等组织曾公开呼吁,安理会改革应优先提高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而非进一步扩展已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权力。
中国政府在多边场合明确指出,联合国改革的出发点应是“更加公平合理地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而非仅仅让经济发达国家拥有更大话语权。
中国外交部在2023年《全球安全倡议》文件中强调,应优先考虑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国家的代表性问题,推动构建“多边合作的真正平衡结构”。
在现有的G4国家中,巴西被视为较具优势的候选者之一。
别的候选国
巴西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多边机制,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二十国集团、联合国维和任务等。
2010年,巴西作为非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中推动了有关中东和平和非洲冲突的若干提案,表现出在复杂地区事务中斡旋协调的能力。
其对多边外交的长期承诺也增强了其申请常任席位的可信度。
非洲大陆也日益成为安理会改革讨论的重要焦点。
非洲联盟早在2005年通过《埃兹维尼共识》,明确要求在安理会中为非洲国家设立至少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并赋予完整的一票否决权。
当前的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非洲国家通常仅有3个非常任席位,代表性严重不足。
鉴于非洲目前拥有55个联合国会员国,占联合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其要求提升代表性和决策权在合法性和现实性方面均具充分依据。
此外,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经济增长率上名列全球前茅。
2022年,尼日利亚、南非、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区域安全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扮演日益关键角色。
尽管在原则上,美俄等常任理事国对扩大安理会规模存在某种程度的共识,但在关键机制的设计问题上分歧仍然明显。
安理会改革需经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且必须获得现有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这使得任何涉及结构性变革的提案都面临极高的门槛。
美国近年来在多个场合提出限制否决权的使用范围,提议当否决权被动用时,使用国应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解释。
这一建议意在缓解外界对否决权阻碍安理会有效运作的批评。
但俄罗斯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强调否决机制是《联合国宪章》防止大国冲突的重要保障,任何对其削弱的尝试都将破坏联合国体制的平衡。
中国方面在涉及否决权的议题上保持谨慎立场,认为安理会权力结构调整必须“稳步推进”,应避免因改革而破坏成员国间已有的战略平衡。
2023年,中国在安理会改革特别委员会上的发言中重申,支持赋予更多发展中国家以代表性,特别是非洲国家,但不应牺牲联合国机构的稳定性和决策效率。
挑战
印度的入常之路面临多重障碍,尽管美俄的支持为印度提供了机会,但安理会改革的推进需要所有常任理事国的共识,而中国的否决权使得改革进程复杂化。
专家认为,印度入常的可能性在短期内较低,可能会继续通过非常任理事国角色、维和贡献以及其他国际平台来提升其全球影响力。
未来,安理会是否会从“五常”变为“六常”,仍取决于各国之间的协商和妥协。
巴西、德国、日本等其他国家也积极争取常任席位,非洲国家呼吁获得更多代表权,这进一步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
印度在这一过程中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其入常的实现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资料:
1、印度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需要印度 环球网 2019-05/29
2、多家印媒关注拜登与莫迪会晤动态:美国又说支持印度“入常” 环球网 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