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信函”是什么?为何先给这14个国家?

2025年07月09日09:33:10 国际 1397

美国东部时间7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致14个国家的信函,明确设定这些国家部分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特朗普关税信为何先给这14个国家?

随着这些信函的披露,有一个词引发了关注——“关税信函”。这个此前几乎无人提及的词汇到底是什么?一叠白色信封真的能左右全球贸易的命运吗?

(一)“关税信函”是什么?

早在上周,特朗普就已签署了这批“关税信函”。第一批信函原定于上周五发出,但美国方面称因独立日假期,推迟到了本周一。

所谓“关税信函”,在形式上接近于传统外交信函,是国家领导人或外交代表之间用于表达立场、传达诉求、沟通协调的重要文书。尽管数字通信已成主流,国与国之间在涉及敏感议题时,依然倾向于使用书面形式传递关键信息。

国家之间往来信函,是为了更好地沟通,但是用在关税施压上,确实很罕见。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中旬,特朗普就曾明确表示,由于无法与所有贸易伙伴逐一会面,美国将选择部分国家,通过书面信函的方式传达关税政策。他强调,这些信中将“告诉他们,在美国做生意,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当地时间6月3日,白宫方面证实,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向相关国家发出信函,提醒其关税谈判即将进入最后倒计时。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收信国官员对外媒提到,这封信的措辞仍保留一定空间,意在“引导谈判方向”。

特朗普随后称自己“更倾向通过信函来推进进程”,理由很简单——“省时、省力”。

毕竟今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计划在90天内完成90项双边协议时,就遭到了许多美国专家的质疑。三个月,达成近百份贸易协定——听上去更像一个政治口号,而非现实策略。

基于现实情况,在特朗普此前的说法中,所谓“关税信函”其实是提高与各国沟通效率的方式,“省时、省力”是它最大的优点,主要面向的是那些无法会面详谈的国家。

然而,眼看此前设置的关税生效时间7月9日将至,特朗普集中发出一批“关税信函”,且涉及的国家包含了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对象,甚至包含了声称已经和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这与他此前给出的“无法与所有贸易伙伴逐一会面”的理由不大相符。

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梳理这第一批收到“关税信函”的国家,或许能够看出端倪。

(二)为什么第一批选择这些国家?

特朗普最先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两封“关税信函”,是写给日本韩国的。其中日本关税税率相较于4月2日美国公布的水平升高1%,韩国则保持不变。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数据,2024年,美国对日韩的贸易逆差都超过600亿美元。按照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逻辑,他们都是美国重点关切的对象。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信强告诉谭主,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日韩作为美方在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却迟迟未能率先达成协议,用关税当筹码的策略在东亚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这让特朗普感到不满。

因此,首先点名这两位传统“盟友”,美国释放出了一个明显的敲打信号。

可这种敲打能取得预期效果吗?

今年来,两个国家都曾在关税问题上对美国发出过强硬表态,其中牵涉的焦点议题也非常类似——汽车关税。

美国是日本和韩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目的地。2024年,韩国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额为347亿美元,占韩国汽车出口额的近一半。而在日本方面,对美出口汽车约占日本总出口的30%。根据国际贸易中心的测算,25%的关税将导致日本损失170亿美元。

顶着国内产业界的压力,日本政府和韩国政府面对美国的威胁,很难轻易降低筹码。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确表示,他反对与美国签署任何不降低汽车关税的协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也在谈判中要求美方重新考虑关税措施。

美国想再靠“关税信函”这一威胁手段让其“盟友”低头,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除日韩外,其他国家在第一轮收到“关税信函”似乎在舆论场的意料之外——从对美贸易情况来看,其余国家没有一个位列美国贸易伙伴的前十名。即便这些国家都在4月2日所谓“对等关税”的征税名单上,但按照美国减少贸易逆差的标准,也的确不在美国优先谈判的榜单上。不仅如此,其中部分国家甚至从来没有在公开信息中披露过正在与美国谈判的消息。

信强告诉谭主,对这些国家发送“关税信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三)此时发“关税信函”用意为何?

可以看出,针对不同国家的谈判情况,美国的“关税信函”暗含不同的目的,但根本目的只有一个——谈判施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告诉谭主,除了施压之外,特朗普还希望以一种白纸黑字的方式,扭转他在关税谈判中反复不确定的形象——用文件的形式来约束行为,暗示这是“最后通牒”,自己不会再变卦。然而,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行为适得其反。

当前美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新的关税税率将于8月1日起正式生效,在此之前,各国仍有谈判的余地。

然而,根据特朗普政府此前的表态,原本7月9日起,新的关税税率就应该参照4月2日公布的对等关税税率而被确定下来。可这次特朗普不仅推迟了时间,还搞出“关税信函”给各国设定新税率,可谓一拖再拖,暴露出美国政治决策的不确定性。

一个细节更能说明问题。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曾总结了特朗普第一任期至今在关税、军事等领域的政策发布时间表,发现“两周内见分晓”是特朗普的常用手段。两周,也成了特朗普政策发布的时间符号。

可是这次,关税生效的时间从7月9日延后至8月1日,甚至超过了三周。

这个小细节透露出,美国着急了。关税谈判远比特朗普预计的要棘手,仅仅两周时间,不够美国去处理这样一个乱摊子。

特朗普的“关税信函”是什么?为何先给这14个国家? - 天天要闻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美国上诉法院推翻FTC“一键取消”订阅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受挫 - 天天要闻

美国上诉法院推翻FTC“一键取消”订阅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受挫

IT之家 7 月 9 日消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旨在规范订阅服务自动续费行为的“一键取消”规则(正式名称为“否定选择规则”)被美国第八巡回上诉法院裁定撤销。这项原定于 2024 年实施的规则,要求企业在提供订阅服务时必须明确告知用户条款细则和取消方式,并简化退订流程。法院在裁决中指出,尽管法官们并不支持企...
关键时刻,印度投下赞成票!特朗普摊牌,全球孤立金砖11国 - 天天要闻

关键时刻,印度投下赞成票!特朗普摊牌,全球孤立金砖11国

在特朗普发出“关税最后通牒”之后,11个金砖国家正式成员国和10个金砖国家伙伴国齐聚巴西里约热内卢,共同商讨维护全球多极化发展趋势。让特朗普意外的是,“万斯的老丈人家”印度非但没有继续当“搅屎棍”,反而在关键时刻投下了赞成票。
伊朗总统对话特朗普“自己人” 不仅谈核武还自曝险遭暗杀 意欲何为? - 天天要闻

伊朗总统对话特朗普“自己人” 不仅谈核武还自曝险遭暗杀 意欲何为?

美国媒体人塔克·卡尔森7日发布了对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线上专访。在采访中,佩泽希齐扬谈到了伊朗核问题,声称伊朗从未、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寻求核武器;伊朗不反对谈判,但前提是要重建对谈判进程的信任;还称其本人曾险遭以色列暗杀等细节。伊朗总统为何在此时接受美媒的专访?该专访释放了什么信号? 伊朗总统对伊核...
泰国内阁撤回备受争议的赌场合法化法案 - 天天要闻

泰国内阁撤回备受争议的赌场合法化法案

在泰国总理因道德调查被停职后,泰国内阁于本周二决定撤回一项旨在使赌场合法化的争议性法案。财政部副部长朱拉潘·阿蒙威瓦(Julapun Amornvivat)表示,政府目前只是“暂缓”法案实施,计划在更合适的时机重新提交。他指出,当前政治局势及内阁改组是此次撤回决定的关键原因。该法案也被称为“娱乐综合体法案”,最初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