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2021年01月14日19:03:08 历史 1832

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达,中国的水军发展势头很猛,打造的战船也可以进行远海航行。于是乎,中国出海远航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让谁来出海,这又是一个问题。而咱们的永乐大帝,也就是朱棣,经过一番挑选之后选中了郑和,由他来执行这一次远航的任务。可是当时的明朝国势强盛,人才济济,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这就与郑和的身份以及他的功绩有关系啦。

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 天天要闻

一、郑和出身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且有出海经验

郑和这个人,在明朝的时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早些年的人生经历,却并没有记载。目前历史上比较被人们认可的说法是,生于云南的郑和是在1381年间到1382年间,明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去云南剿灭元朝余孽的时候,被俘获进入明朝的军队中,那个时候他10岁左右,之前的经历就一片空白。

随后,郑和跟随着明朝的军队返回南京,并且进入皇宫服役。在这段期间里,郑和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加上他出身回民(郑和本姓“马”),信仰方面受到了父辈的影响,是伊斯兰教徒而当时欧洲大陆(西洋)那边也有很多伊斯兰教的信徒甚至是国家。另外,郑和在下西洋之前,就曾经代表过明朝出使日本等国家。这些出使海外的经历,让郑和具备丰富的航海知识和外交知识和才能。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伊斯兰信仰背景又有航海经验的郑和,就成为了下西洋的选择。当时朱棣和明朝大臣袁忠彻,都觉得郑和有能力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任务。

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 天天要闻

二、郑和有统帅之能,率队出海不惧险情

下西洋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作为整个船队的首领,不仅需要丰富的海洋航行知识,还得有一定的统兵打仗能力。毕竟海外不像中原国土那么安定,很有可能遭遇海盗、贼寇打劫船队。一个有统帅之能的人率领船队,才能从危险中全身而退。

而郑和,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了很多知识。早年间也跟随着朱棣南征北战,在战争中锻炼出了很强的军事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并且有统帅之能,所以后来朱棣才会选中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后来的事实证明,朱棣选择郑和带队下西洋,是一个十分明智的举措。

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 天天要闻

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出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之一正式拉开序幕。郑和的船队经过“旧港”(属印度尼西亚)时,旧港的统治者施进卿(广东人)来报说附近的海盗陈祖义很凶横,经常骚扰边境。郑和就去劝陈祖义投降,陈祖义虽是个海盗但也聪明,他想诈降然后趁机袭击郑和船队。哪知道郑和早就识破了他的计谋,率兵把一众海盗打败,生擒了包括陈祖义在内的三大海盗首领。1407年返回中国的时候,郑和把陈祖义一并带回去问斩。

此外,还有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的船队经过锡兰山王国(今天的斯里兰卡)时,锡兰山的国王想要围攻郑和船队,被郑和提前察觉。他率领船队绕过锡兰山直接前往别的地方。返程的时候,郑和再次经过锡兰山。

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 天天要闻

而锡兰山国王诱骗郑和在他们国家休整,随后让五万士兵包围了郑和船队,切断他的后路。郑和临危不乱,他认为五万士兵已经是锡兰山的全部兵力,如今都在海岸包围自己的船队,他们的首都必然空虚。郑和下令,让跟随着自己的2000官兵趁着夜色往敌方首都进攻。

就像郑和料想的一样,锡兰山首都里守卫的士兵很少,郑和顺利生擒国王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属,最后用国王作为交换从锡兰山全身而退。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都郑和的统兵能力,用兵如神破坏了敌人的计谋。如果没有高超的统兵能力,或许郑和都不能顺利地完成西洋之旅。

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 天天要闻

三、朱棣十分信任郑和

想要进行远海航行,船队的规模必须要足够大。除了足够的人员士兵,还要有足够的金银钱财和物资,以备沿途补给。那么郑和率领的船队有多大规模呢?根据史书记载,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人员一共有27000多人,船共计200多艘,金银财宝和马匹不计其数。这么大规模的船队,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么强大的海军力量,如果交给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一旦对方有反叛之心,那么朱棣的损失就很惨重了。所以率队下西洋的人,一定要是一个怎么样都不会背叛自己国家的人。而郑和就是那个值得信任的人,为什么呢?

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 天天要闻

其实在朱棣当上皇帝之前,郑和就跟着他到处打仗了。根据《明史·郑和传》的记载,公元1399年,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了争夺皇帝之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在这一次的战役中,郑和有立功表现,率领几万士兵在河北一带帮助朱棣夺权上位。

当了皇帝之后,朱棣为了嘉奖郑和,不仅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还亲自御笔题书“郑”字,赐给郑和当姓氏,还直接提报了他的官阶当为内官监太监。一个太监能当上四品官,在中国的历史上少之又少。从此以后,“郑和”的大名就逐渐在明朝社会流传开来。

在人才济济的明朝,朱棣为何会选择身为太监的郑和下西洋? - 天天要闻

后记

综上所述,强大的明朝有很多人才,但是朱棣最终选中了郑和来完成下西洋的任务,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的恩宠,更是对郑和能力的信任。满朝文武之中,没有人那个人能比郑和更适合率领船队下西洋。

当然了,对于郑和来说下西洋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如果他没有过人的能力和才能,也许就无法完美地完成下西洋的任务。好在,郑和是一个足够优秀的人,没有辜负朱棣对自己的信任,完成了一次足以记载进史册的航海旅行。

参考资料:《明史郑和传》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闻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时15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1936年北平一个冬夜,大作家沈从文失魂落魄地敲响了总布胡同三号的大门。开门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门外这位文坛好友,只见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寒风中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泪痕。能让写出《边城》这般纯净文字的男人,哭成这样,一定是天塌下来了。林徽因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闻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东海域上演了一出"换旗求生"的戏码,在霍尔木兹海峡这片火药桶般的水域,外国商船们突然集体玩起了"变装秀"——清一色挂上中国五星红旗。 (在霍尔木兹海峡,大量外国船只悬挂五星红旗以避免....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 天天要闻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7月9日,天津市委组织部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宣布中央有关任职通知和市委关于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任职的决定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严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