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将领叛变,称“不杀朱德、陈毅不回头”,还杀了毛主席的爱将

2025年07月09日23:32:04 历史 1916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1928年7月,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朱德和陈毅的心里也憋着一团火。当时湖南省委传来指令,要求红四军主力南下湘南,去策应湘南的暴动。

毛主席当时就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他分析,咱们在井冈山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搞了土地革命,老百姓刚分了田,心里正热乎着呢。这时候主力部队一走,等于把家门大敞四开,敌人能不来吗?再说了,湘南那边敌我力量悬殊,冒然跑过去,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

所以,毛主席是反复劝阻,主张咱们得先巩固好根据地这个“家”,再图发展。

可惜啊,那时候的红军内部,思想并不统一。

朱德和陈毅,包括当时军中不少干部,都觉得应该听省委的。他们认为,我们是党的军队,哪有不听党的话的道理?再说了,他们对湘南的群众基础有种过高的估计,觉得只要大军一到,肯定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于是,他们最终还是带着红四军的两个主力团,第28团和第29团,浩浩荡荡地开往了湘南。

结果呢?跟毛主席预料得一模一样。

红军将领叛变,称“不杀朱德、陈毅不回头”,还杀了毛主席的爱将 - 天天要闻

红军主力一走,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一看,哎哟,机会来了!马上集结重兵,扑向了井冈山。留守的部队,只有毛主席亲自带领的第31团和袁文才、王佐的第32团。这两个团,说白了,大部分是农民武装和地方赤卫队升级来的,人少,枪也差,很多战士手里拿的还是梭镖、大刀。

这怎么打?面对敌人的正规军,留守部队只能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带着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退入深山老林,打起了游击。

根据地丢了。那些刚刚分到土地、以为好日子就要来的老百姓,瞬间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地主豪绅、还乡团、保安队卷土重来,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分下去的田被抢回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革命群众和干部倒在血泊之中。那种绝望,是咱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打击,直接上吊、投河自尽。

井冈山,这个革命的摇篮,一时间变成了人间炼狱。

而南下的朱德和陈毅呢?他们在湘南也撞得头破血流。敌人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红军一头扎进去,陷入重围。经过连番苦战,带出去的两个团,第29团几乎全军覆没,被打散了,最后收拢回来的,零零散散不到一百人。第28团也是损失惨重。

一次错误的军事决策,导致了根据地的丢失和主力部队的重创。这个责任,毫无疑问,朱德和陈毅是主要负责人。

很多年后,朱德元帅回忆起这段往事,都痛心疾首地说:“在革命的历程中,凡是按照毛主席思想开展革命斗争,无往而不利;凡是不按照毛主席思想开展工作,就会失败。”

红军将领叛变,称“不杀朱德、陈毅不回头”,还杀了毛主席的爱将 - 天天要闻

“不杀朱德、陈毅,不回来了”

咱们把时间拉回到1928年8月。

朱德和陈毅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湖南桂东县。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井冈山根据地已经丢了。而另一边,毛主席在永新得知了他们在湘南惨败的消息,心急如焚。

也就在这个时候,湖南省委又派了个叫袁德生的巡视员来,找到了毛主席,还带着省委的“指示信”,信上说什么呢?还是老一套,命令红四军向湘东发展。

毛主席当时真是又气又急。湘南刚失败,湘东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这不是瞎指挥吗?他当即拒绝了这个错误的指示,也顾不上跟袁德生多废话,立刻做了个决定:必须马上找到朱德的部队,把他们接回来!

他兵分两路,自己带着第31团的一个营,火速赶往湘南;另一路由何挺颖、朱云卿等人带着部队,继续在井冈山周边跟敌人周旋。

8月23日,在桂东县城的唐家大屋,毛主席终于见到了朱德、陈毅和28团团长王尔琢

史书记载,当时朱德和陈毅“羞愧难当”。是啊,不听劝告,结果输得这么惨,面对前来接应的毛主席,脸上能挂得住吗?

但毛主席没有一句责备的话。他只是紧紧握着他们的手,连声说:“辛苦了,辛苦了。” 这种胸襟,在那种危急关头,无疑是稳定军心的定海神神针。

当天晚上,他们马上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总结教训。大家统一了思想:回井冈山去!把根据地夺回来!

可就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国民党吴尚部的两个团,突然摸进了桂东县城,把红军给包围了。情况紧急,会议中断,毛主席和朱德立刻指挥部队突围,转移到了城外的寨前村。

在寨前村,他们继续开会,确定了绕道崇义、上犹返回井冈山的路线。

会议一结束,部队就准备出发。当时决定,由第28团第2营营长袁崇全,率领他自己的2营和团部的机炮连,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开路。

谁都没想到,这个袁崇全,一去就不回头了。

红军将领叛变,称“不杀朱德、陈毅不回头”,还杀了毛主席的爱将 - 天天要闻

出发第二天,袁崇全派人送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让朱德和陈毅当场气得差点吐血。信上赫然写着:

“不杀朱德、陈毅,不回来了。”

为什么袁崇全会有这么大的怨气?他不是一个人。湘南的惨败,让很多基层官兵都憋着一肚子火。他们觉得,是领导的错误指挥,才让那么多朝夕相处的战友白白牺牲。这种怨气,平时压着,但在部队接连受挫、前途未卜的时候,就爆发了。

朱德和陈毅暴怒之下,立刻命令28团3营去追。可追击途中,又和湘军遭遇,打了一仗,等摆脱敌人,袁崇全早就跑远了。

红四军,这支刚刚经历了惨败的部队,又面临着内部分裂的巨大危机。

袁崇全真的能带着一个营叛变吗?

其实不能。咱们得说说红军的政治工作。经过毛主席的“三湾改编”,红军内部建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官兵平等,党指挥枪。这支军队,已经不是任何人的私有武装了。

袁崇全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不敢明说要叛变。他是怎么骗走战士们的呢?他捏造了一个命令,对大家说:“上级命令我们去打遂川!”

战士们一开始是相信的。可走着走着,大家就觉得不对劲了。这路线,怎么看也不像是去遂川的啊?疑问和议论开始在队伍里蔓延。很快,大部分战士都识破了袁崇全的谎言,他们不走了。

其中,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的战士,在党代表和基层干部的带领下,最先掉头,主动回到了团部。

从他们口中,朱德和陈毅得知,袁崇全只带着剩下的一个步兵连和团直属的机炮连,跑到了一个叫思顺圩的地方驻扎。

这下,目标明确了。朱德立刻下令:28团团长王尔琢,你带上1营,急行军,务必把剩下的同志们都带回来!

红军将领叛变,称“不杀朱德、陈毅不回头”,还杀了毛主席的爱将 - 天天要闻

这里,咱们必须隆重介绍一下王尔琢

王尔琢,黄埔一期毕业生,和陈赓、左权是同学。他参加过南昌起义,是朱德、陈毅带上井冈山那支部队的骨干,时任红四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他军事才能出众,作战勇敢,深得毛主席和朱德的器重与喜爱。可以说,他是当时红四军中一等一的将才。

接到命令后,王尔琢心急如焚。他知道,那些被骗走的战士,都是革命的宝贵火种,绝不能让他们被袁崇全这个叛徒带进深渊。

他带着部队,星夜兼程,很快就包围了思顺圩。

到了村口,王尔琢没有选择直接开打。他知道,里面的都是自己的阶级兄弟,是受了蒙蔽。于是,他做了一个最大胆、也最无私的决定——他决定亲自去喊话。

他把自己的枪交给了警卫员,独自一人,一步步走向了村口。

站在黑暗笼罩的圩场上,王尔琢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呼喊:

“同志们!我是你们的团长王尔琢!我来接你们回去了!不要上袁崇全的当,赶快回来吧!”

村里的战士们一听,是王团长的声音!大家一下子就激动了,纷纷扔下枪,从屋子里跑出来,朝着村口涌去,高喊着:“王团长来接我们了!”“我们要回部队!”

躲在暗处的袁崇全一看,大势已去,瞬间狗急跳墙。他知道,自己完了。绝望之下,他从腰间拔出两支驳壳枪,对着那个在夜色中呼唤战友的身影,疯狂地扣动了扳机。

“砰!砰!”

枪声划破了夜空。不得不说,袁崇全的枪法很准。两发子弹,都击中了王尔琢的要害。

王尔琢高大的身躯晃了晃,仰天倒下,鲜血染红了思顺圩的土地。

这位年仅25岁、被毛主席寄予厚望的年轻将领,没有牺牲在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中,却倒在了自己人的黑枪之下。

袁崇全在乱枪中趁着夜色逃跑,后来投靠了国民党,但最终也没什么好下场。而被他蒙蔽的战士们,全部回到了红军的队伍里。

只是,代价太大了。

得知噩耗,毛主席悲痛欲绝。他亲自为王尔琢主持了追悼会,并写下了一副传颂后世的挽联:

一哭尔琢,再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解放方始休!

这副挽联,上联写的是私人情谊的悲痛,痛惜革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才;下联则将这份悲痛升华,指明了革命者奋斗的终极目标。寥寥数语,道尽了痛惜、责任与信念。

红军将领叛变,称“不杀朱德、陈毅不回头”,还杀了毛主席的爱将 - 天天要闻

王尔琢牺牲后,第28团团长的位置空了出来。在那个危急的时刻,毛主席破格提拔了一位年仅21岁的年轻营长来接替这个重要的职务。

这个年轻人,就是101

正是这次任命,让101第一次走上了高级指挥岗位。从此,他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崭露头角,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成为了共和国的元帅。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 天天要闻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处得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于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时安详逝世,享年93岁。据悉,就在杨少华离世当天,杨议还安排杨少华外出参加活动,为某家新店开业剪彩。从晒出的视频来看,顶着炎炎烈日,杨少华坐着轮椅亮相现场,近年来杨少华的身体状况一直惹人担忧。此次参加活动,不...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 天天要闻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这句话一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然而,太史公却表示,别再以讹传讹了,我可没说过这句话。出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出自清代学者李晚芳的著作《读史管见》。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闻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时15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1936年北平一个冬夜,大作家沈从文失魂落魄地敲响了总布胡同三号的大门。开门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门外这位文坛好友,只见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寒风中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泪痕。能让写出《边城》这般纯净文字的男人,哭成这样,一定是天塌下来了。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