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如果你孩子的老师向你借钱,你会借吗?

2020年12月22日23:20:07 历史 1516

前几天中午的时候,我看到对面的同事开始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好奇之下,我问他遇到什么难事。我的同事告诉我有人和他借钱。我不禁莞尔,大家都是成年人遇到的这种事情不可能不多,不过借钱也要看关系远近,借钱多少。如果关系很近,借钱也不多,借他又何妨。如果自己实在是不愿意,直接的告诉对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愁眉不展。我同事说,正是因为借钱的人身份有点特殊,才让他不知道怎么处理?经过他一番描述,我才知道,原来向他借钱的人竟是他孩子的小学老师。

灵魂拷问:如果你孩子的老师向你借钱,你会借吗? - 天天要闻

同事的孩子在自己小区附近的一个小学读书,平时同事比较注重和老师的关系,双方相处的都很融洽,逢年过节,他还经常带着孩子去老师家坐一坐。这样做的初衷无非就是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一下,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罢了。没有想到这一次老师竟然开口向他借钱,而且一切就是2万,让他有点手足无措。

他觉得毕竟是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这种关系说不上有多么亲近,借钱两万实在是有点多,但是他又很担心,如果不借给老师,是不是丢,得罪了他,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所以他才感觉实在难以抉择。

灵魂拷问:如果你孩子的老师向你借钱,你会借吗? - 天天要闻

他试着问问其他几个家长探探口风,没想到其他家长都说没有接到老师的信息。他又问老师为什么要借钱,老师告诉他,因为自己的父亲生病了,住院急需用钱,所以才想找他帮帮忙,应应急。这下子让我的同事更加为难了,看来老师是真心把自己当成朋友,所以才会张口和自己渐,而没有向其他家长张嘴。而且老师并不是随便借钱,而是家里真的有急事儿,难不成自己能够见死不救?于是,在关系和良心的双重折磨之下,我的同事越发为难了。

我想了一想,给同事出一个主意,我说这个钱恐怕你真的不能借,除非你真的觉得老师对你很重要,而且你也打算这两万块钱借出去之后不再要。否则还是不要借出去的好。同事问为什么,我给他分析了一下。

灵魂拷问:如果你孩子的老师向你借钱,你会借吗? - 天天要闻

老师何尝不知道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其实没有那么亲近,他已经开口和你借钱了,已经说明他能借的地方都已经借过了,实在借不着才向你借。由此可想而知,他也背负了巨额的债务,想要一时半会还钱恐怕是不可能的,而且你作为他的学生家长,恐怕到时也不好意思张嘴要钱。

另外,无论自己家庭遇到什么样的难事,都不应该跟家长给钱,于公于私都是说不过去的。由此可见,这个老师要么是被逼急了,要么自身的人品还是有问题的。这样的人是不能借的,建议他可以找校方反映下问题。如果担心因为不借钱给教师,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可以让学校把孩子调整一个班级。面对问题要去积极的解决,如果一味的姑息养奸,恐怕最后受伤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

灵魂拷问:如果你孩子的老师向你借钱,你会借吗? - 天天要闻

坦率地说,父母生病,病急乱投医,虽然向家长借钱不还,但确实也有情可原。但是凡事都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因为自己着急就不注意社会公序良德,也不顾自己教师的本分。在现代社会相信只要愿意还是有办法出借一部分钱的。真的走投无路,也可以通过社会捐款的形式筹集资金。向家长借钱这种行为明显是利用了自己不对等的社会关系。如果情节严重的,甚至涉及职务犯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明确规定,禁止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便谋取私利。

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往往社会关注度很高,一点的行为瑕疵都有可能被放大,造成对整个群体的形象的损害。特别是如今的一些年轻老师,受到传统师德教育的熏陶较少,受经济利益的诱惑较大,有可能会在某些行为上造成不当行为,学校应该于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别酿成大祸时才开始推卸责任,把师德建设停留在表面文章。

灵魂拷问:如果你孩子的老师向你借钱,你会借吗? - 天天要闻

也许大道理容易讲,但事情真的到我自己的头上,恐怕并不那么容易抉择。如果您孩子的老师向你张口索要财物,或者求帮忙办事,你该如何抉择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 天天要闻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山东/ 孙延宜专辑/2025年/183(随笔)2025年7月4日,乡村精短文学公众号编发了我的小稿《企盼一条规范的赐宴街》,独立寒秋老师看到后,在我们滕州方言研究群里,首先肯定了我写的这个随笔“有道理”,然后畅谈了自己对赐宴街命名的意见,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 天天要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当地时间7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位于非洲的三处世界遗产地因面临的威胁大幅减少,已正式被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决议,共三处世界遗产地被移出濒危名单,分别是马达加斯加的阿钦安阿纳雨林、埃及的阿布米那遗址、利比亚的加达梅斯古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 天天要闻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点半,砖墙后面好像还有东西!”现场木匠小声招呼县文化馆的干部,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为一段尘封往事重见天日的开场。故居修缮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蜡纸包得严严实实、字迹依旧清晰的长信,却把所有人拉回半个世纪前的烽火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 天天要闻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处得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于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时安详逝世,享年93岁。据悉,就在杨少华离世当天,杨议还安排杨少华外出参加活动,为某家新店开业剪彩。从晒出的视频来看,顶着炎炎烈日,杨少华坐着轮椅亮相现场,近年来杨少华的身体状况一直惹人担忧。此次参加活动,不...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 天天要闻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这句话一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然而,太史公却表示,别再以讹传讹了,我可没说过这句话。出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出自清代学者李晚芳的著作《读史管见》。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