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俩师承鬼谷子学习兵学韬略,纵横术及游说势理。
苏秦和张仪两人出师后便各自下了山,苏秦辗转多个诸侯国,想找个明主一展自己的才华,都没受到礼遇,于是便回家潜心研究揣摩术,揣摩这些王侯的心理,并做了多种预案和计划来应对,一切弄妥后,首先来到了燕国,苏秦便游说燕文侯,说秦国日益强盛,威胁燕国安全,必须联合众诸侯以“合纵”的方式相互协防。
燕文侯认为苏秦的“合纵”建议很有价值。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去游说众诸侯联盟。第一站,苏秦来到了赵国并说服了赵国诸侯王赵肃侯加入了联盟,并建议赵王把韩,魏,齐,楚,燕,赵联合一起对付秦国。
在这个节点,苏秦还未来得及游说其他诸侯,秦惠王已经发兵攻打魏国了,并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一座城池正挥师东进。
苏秦担心盟约被毁,便心生一计,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而后再激怒张仪去秦国。以同门师兄弟之谊,只要张仪得到秦惠王赏识,赵国就安全了,赵国一安全苏秦也就有时间把各诸侯联合起对付秦国。
苏秦深谋远虑,激怒张仪另谋高就,利人也利己
话说张仪与苏秦一同下山,天生不安分,活泼,开朗的他,有些随心所欲,没有急于去谋事做。因此苏秦对张仪的情况不得而知,差人打听后,才知道张仪在家闲居,于是便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当张仪前往赵国,求见苏秦,苏秦不但没推荐他,还羞辱了他。“同门师兄弟相见遭此冷遇,张仪很生气,也没多言语,仅对苏秦说了一句:来日方长,好自为之,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回到家后,张仪便琢磨着自己的去处,为的是不让苏秦把自己看扁了。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呢?想来想去,觉得魏国适应自己,“后来听人说魏惠王为人优柔寡断,无主见,也无胸怀!还不重视人才,魏国的能人几乎都走了。”张仪心想这魏王也不是个东西,去了也展示不了自己的才华。经过反复思量,张仪想到了一个好的去处,就是当下强大的秦国,便离开了魏国投奔秦国而去。
在张仪去秦国时的同时,苏秦早就算计到了张仪一定会去秦国,于是暗中派人资助张仪,便找人把张仪介绍给惠王。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苏秦劝张仪来投奔他,为的是让张仪出来到秦国谋事,帮助自己完成“合纵”联盟对付秦国。
当张仪来到后,却故意不理,并当众羞张仪,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合纵”大计。苏秦知道张仪与自己的才华不相上下,一定会得到秦惠王的赏识,同时也知道张仪一定会去秦国谋事。于是便狠心激怒张仪。
当张仪来到秦国,在苏秦的暗中帮助下,便顺利地见到了秦惠王。受苏秦之托来帮助张仪的人,事后把苏秦如何资助,如何托自己帮助引见,苏秦为什么激怒张仪的事都告诉了张仪。
张仪知道苏秦激怒自己的事后,既高兴又惭愧,说道:苏秦这一招真高明,连我都蒙过了,我俩在一起研习权谋之术这么多年,我竟然没有发觉他还有这一手"。
但从心底里张仪是感激苏秦的,若不是苏秦差人劝他出来谋事,自己还在家闲着。并信誓旦旦对帮助他引见秦惠王的人说:“请替我感谢苏秦,如果我得到秦王的重用,只要是苏秦在赵国掌权,我张仪一定不会攻打赵国。”
“然而张仪却不知苏秦使的连环套,一环套一环,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和张仪的关系,因为没有害张仪的想法,这样做双方都趋利,张仪有了一个好平台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苏秦也缓解了压力,争取了"合纵"的时间。后来战国七雄这场戏变成了鬼谷子两徒弟演示权谋的剧场。
不久,张仪便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封为相国,因此苏秦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既为张仪谋了一个好前程,也为自己买了一份保险。
秦国日益强盛后,便进入了与六国对峙的局面,于是六国便联合起来抗秦,苏秦主张的是以"合纵"的方式对付秦国,所谓“合纵”就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张仪主张的是"连横",“连横”就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后来苏秦“合纵”终于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混得很不错。
张仪混得有点差,却不在乎,他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话,死的可以说活,无的说出有的来,不急!”
结语
苏秦与张仪都不是固定为某一诸侯国服务的,战国时七雄争霸,四分五裂没有一个共主,也没有盟主,虽然有着临时性的结盟也是各怀鬼胎,都是各搞各的,谁赢谁占上风。在苏秦,张仪眼中根本就没有敌我,没有谁是谁非,喜欢帮谁就帮谁,之所以苏秦不在乎张仪帮谁,张仪也不在乎苏秦帮谁,只要他俩心中有数,最终目的是为了多赚银子衣锦还乡。
潜心揣摩主上的心理,想尽良方投其所好,不失时机地为其解忧!为其解愁!苏秦,张仪:以自己的知识,谋略,巧舌和机智争取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战国谋士的智慧。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
本文由文史轻论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