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五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河北狼牙山上与 日军殊死搏斗,最后跳崖殉国,可令人惊叹的是,其中两人竟然活了下来。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多年后,幸存者之一葛振林在晚年揭开了真相。
壮烈牺牲与意外生还
1941年9月25日,狼牙山战斗拉开序幕。当时,日本华北方面军集结3500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扫荡”,目标是消灭当地的八路军和党政机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接到命令,负责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撤离。在完成任务后,七连第六班的五名战士——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被留下阻击敌人。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五壮士毫不畏惧。他们利用狼牙山险峻的地形,与日伪军展开激烈交火,成功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战斗持续到弹药耗尽,敌人步步逼近,他们砸毁枪支,拒绝投降,高呼口号,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然而,跳崖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当场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却奇迹般存活。原来,他们在下落时被山腰的树枝挂住,避免了直接坠地身亡。葛振林头部受伤,宋学义腰椎重伤,两人命悬一线。危急时刻,当地青年救国会干部余药夫和棋盘陀道士李圆忠发现了他们。余药夫冒着风险将两人救下,李圆忠用医术为他们治疗,最终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当时,中国人民正面临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晋察冀边区作为八路军的重要根据地,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五壮士选择在这里与敌人周旋,既是战略需要,也是为了给主力部队和群众争取更多撤离时间。
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大多出身贫苦家庭,参军后接受了党的教育,懂得了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意义。马宝玉作为班长,带头冲锋;葛振林作战勇猛,多次负伤仍不退缩;宋学义沉着冷静,掩护战友;胡德林和胡福才虽年轻,却毫不畏惧死亡。
跳崖后,葛振林和宋学义的生还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帮助。余药夫只有19岁,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担当。他将两人背到安全地点后,又四处寻找救援。李圆忠虽是道士,却精通草药,用简陋条件挽救了两人的性命。这场救援行动,体现了军民一心、共御外敌的团结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五壮士跳崖的地方名为棋盘陀,海拔约1100米,悬崖陡峭,落差极大。葛振林和宋学义能被树枝挂住,实属侥幸。但这种侥幸背后,是他们对生的渴望和对使命的坚持。他们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用生命捍卫了尊严。
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和部队迅速组织力量,掩埋了马宝玉等三人的遗体,并在棋盘陀附近立下纪念碑。这场战斗虽规模不大,却因五壮士的壮举而载入史册。
葛振林揭秘幸存之谜
岁月流转,葛振林在晚年回忆起那段经历时,揭开了他们生还的秘密。他提到:“我和宋学义是搭着肩膀一起跳下去的,可能因为这样才被树枝挂住,捡回了两条命。”
在跳崖的瞬间,葛振林和宋学义肩并肩,手挽手,身体紧密相连。这种姿势让他们在下落时形成了一定支撑,增加了被树枝拦截的机会。而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单独跳下,未能得到类似缓冲,最终壮烈牺牲。
葛振林晚年的回忆,是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当时,他已年近八旬,身体虽不如从前,但精神矍铄。他详细回忆了跳崖时的情景:五人站在悬崖边,敌人越来越近,他们没有退路,只能选择跳下去。他和宋学义因为站得近,自然而然地搭住了彼此的肩膀。这一无意之举,竟成了生还的转机。
除此之外,葛振林回忆,被树枝挂住后,他和宋学义身负重伤,几乎无法动弹。19岁的青年余药夫在逃难途中发现他们,不顾危险将两人背到附近古庙,并请来懂医术的老道士李圆忠救治。李圆忠用草药和简陋条件为他们疗伤,几天后,两人才脱离生命危险。
在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群众与八路军关系密切。许多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提供情报、粮食和掩护。余药夫当时正带着家人躲避日军“扫荡”,却能在在危急时刻选择了救人。
葛振林对余药夫的恩情铭记于心,但因战时混乱,他未能记下对方的姓名。直到1986年,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落成典礼上,葛振林与余药夫意外重逢。时隔45年,两位老人泪水涟涟,葛振林晚年的讲述,不仅解开了生还之谜,更让人感受到那段岁月中人性光辉的一面。
葛振林还提到,跳崖后他一度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被树枝挂住时,他头部撞击岩石,昏迷过去。醒来时,已被余药夫救下。宋学义腰椎严重受伤,险些瘫痪。但在李圆忠的治疗下,他逐渐恢复了行动能力。
晚年的葛振林多次接受采访,每次谈到跳崖和生还,他都语气平静却充满感情。他没有夸大自己的功绩,而是反复强调战友的牺牲和群众的帮助。
英雄事迹永载史册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传奇。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登《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首次报道了他们的壮举。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命令,正式命名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和宋学义获“勇敢顽强”奖章,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被追授“模范荣誉战士”称号。
报纸的报道让五壮士的事迹迅速传播开来。当时正值抗战艰苦时期,全国人民急需精神鼓舞。《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一文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战斗经过和跳崖壮举,称他们为“神兵”。
1942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将狼牙山后的甘河北沟改名为“五勇村”,以纪念五壮士的功绩。同年4月,军区在棋盘陀建“三烈士塔”,1959年重建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元帅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这段历史被广泛传颂。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拍成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成为几代人的精神坐标。课本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语言简洁却感人至深,让无数学生从小就记住了他们的名字。1958年上映的电影,则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了那段历史,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宋学义1944年转业到地方,担任农会主席和村党支部书记,1971年因病去世。他在地方工作期间,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葛振林则继续投身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后在湖南衡阳工作,2005年逝世。
葛振林晚年积极参与青少年教育,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讲述抗战经历。他曾说,自己代替战友多活了几十年,只希望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他多次回到狼牙山,站在纪念塔前缅怀战友,感慨岁月无情却又欣慰后人铭记。
如今,狼牙山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纪念塔前的广场上,经常有学生和游客驻足,听讲解员讲述五壮士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通过书籍、影视和教育,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