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海博TV、福建新闻联播、东南网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卢沟桥!卢沟桥!
国家存亡在此桥!”
1937年7月7日
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
蛮横要求进入
卢沟桥旁的宛平城搜查
遭中国守军拒绝后
即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
并悍然炮轰宛平城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此开始
卢沟桥畔的枪声
激起中国人民奋勇反抗
吹响了全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
这是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
持续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
3500多万同胞伤亡
……
一个个悲壮的数字
让人刻骨铭心

守卫卢沟桥的29军士兵抵抗日本侵略军入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这段硝烟弥漫的历史中
有一位福建人被称为
“卢沟桥事变的王牌见证人”
他
就是时任“卢沟桥事变”发生地
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
1891年,王冷斋出生于福州仓山城门石步村的一个书香门第。8岁入学的他,天生文弱却偏好学武,15岁转读福建陆军小学,18岁时,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与李宗仁、白崇禧、秦德纯等成为同学。1937年,王冷斋出任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宛平县长,专门处理中日交涉事件。

在七七事变当晚,王冷斋拒绝日军进城失败后,立即组织驻军进行抗击。此后多年,他一直与日军交涉周旋,凡涉及主权,寸土不让。

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七七事变”的重要见证者,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以活生生的证据证明了日本战犯的累累罪行,被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

在那段抗战岁月里
王冷斋以古体诗的形式
真实记录了“卢沟桥事变”的始末
以及宛平前线的紧迫局面

1937年7月,王冷斋(左三)会见记者,说明日军炮轰卢沟桥,挑起“卢沟桥事变”的情景。
在王冷斋的诗句中
88年前卢沟桥上的烽火连天
仿佛跃然眼前

“长虹万丈跨卢沟,胜地流传七百秋。
桥上睡狮今渐醒,似知匕首己临头。”

卢沟桥。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88年了
硝烟早已散去
但历史的伤痕
不容忘却
今天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
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
将坚定不移
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这一天,永不敢忘!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编辑:王静
审核:高蓉 阮娜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