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青年汉学家行走海南:“看待中国的视角要更新”

2025年06月10日20:00:19 历史 7833

  中新社海口6月10日电 题:印尼青年汉学家行走海南:“看待中国的视角要更新”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在中国,什么没有呢?连榴莲都能种出来了!”社交账号上发布的一条短视频中,印尼华裔总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年汉学家王小明(novi basuki)如是感叹道。

  这条短视频记录了王小明近日在海南三亚探访榴莲种植基地的经历。视频中,他品尝树上自然成熟的三亚榴莲,向印尼网友介绍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

印尼青年汉学家行走海南:“看待中国的视角要更新” - 天天要闻
6月8日,印尼“90后”汉学家王小明(novi basuki)探访海南三亚榴莲种植基地。 (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供图)

  王小明的中国缘始于高中时代。在印尼东爪哇省的一所中学里,一位来自天津的中文老师点燃了他对汉语的热情。“饮水思源、殊途同归、推己及人、朴实无华……”他对中新社记者说,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不仅让他学会语言,更教会他如何做人。

  上高二时,王小明在印尼《千岛日报》发表一篇中文学习心得文章,当地一位素未谋面的华裔读者给他寄去《西游记》《唐诗三百首》等中文书籍,成为他了解中华文化的启蒙读物。

  2010年,王小明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开启长达12年的在华求学之旅,先后在华侨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这十余年的学习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的认知。”王小明发现,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与真实情况存在巨大鸿沟,“我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国家”。

  于是,王小明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2021年开始,他在《harian disway》开设“中国故事与成语”专栏,每周一篇专栏文章,将中国当代发展巧妙融入成语典故中。

  “我用‘刻舟求剑’讲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借‘愚公移山’解读中国的脱贫攻坚精神。”在深耕专栏的同时,王小明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平台向印尼民众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图景。

  从无人驾驶出租车到“刷脸”支付系统,从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到智慧物流体系……王小明的短视频记录下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帧帧鲜活画面,引发印尼网友广为关注。

  在王小明看来,中国故事最吸引国际受众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印尼人常常惊讶于中国高铁穿行于古城边,移动支付与书法艺术并存。”他说,中国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印尼青年汉学家行走海南:“看待中国的视角要更新” - 天天要闻
6月9日,王小明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录制视频,介绍海南黎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供图)

  作为印尼媒体《harian disway》专栏作家和短视频博主,王小明此次行走海南,用镜头记录下海南的山海美景、雨林奇观、黎苗文化、南洋风情等。

  “印尼龙目岛也有少数民族,但这里把一个黎族村落变成了景区和活态博物馆,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参观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后,王小明说,这是值得学习的经验。

  “跨文化传播不是寻找差异,而是发现共鸣。”王小明的多部关于中国的印尼文专著已在当地多次再版。今年正值中印尼建交75周年,王小明计划制作系列短视频,聚焦两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在不断变化,我们看待中国的视角也要更新。”在王小明的社交账号“粉丝”中,年轻群体占比达七成。他表示,未来将采用更具创意性的表达方式,向更多的印尼人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杨六郎与肃宁地名的传说 - 天天要闻

杨六郎与肃宁地名的传说

地名故事:杨六郎与肃宁 不少人听说过“刘秀夜走三阳”的传说。三阳指的是饶阳、宰阳、高阳三座县城。饶阳、高阳人们都知道,宰阳在现在的地图上找不到了。其实宰阳就是现在的肃宁。 相传杨六郎与辽国交战在宰阳东扎下营寨,每日亲自监督训练牤牛,准备用牤
【春秋134】郑国:我也不想认两个爹,而且是天天过来揍我的爹 - 天天要闻

【春秋134】郑国:我也不想认两个爹,而且是天天过来揍我的爹

第一次弭兵会盟之后,晋楚双方不再进行直接军事对垒,不搞大决战。春秋中后期,战争烈度显著增加,一场决战,参战贵族死亡或者重伤的概率升高,诸侯及大夫们并不愿意频繁地置身于具有丧命风险的博弈之中。死亡本身还不是最糟糕的,核心人物的故去,导致本国政
古代钱币价格表—清代 - 天天要闻

古代钱币价格表—清代

上下五千年,下至唐宋元明清,时间线太长,古代钱币种类太多了,一篇文章讲解不完的,今天先详细解说清代铜币,从顺治帝开始,包括版别,以及价格参照清代古钱币分为各局造,有宝泉局、宝源局、宝苏局等还有铜钱后面带字,价格从普通价格50米到十多w都非常
探寻民国老物件:岁月尘封中的时代记忆 - 天天要闻

探寻民国老物件:岁月尘封中的时代记忆

"从民国警哨到六七十年代刻语录的筷筒,这些老物件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大户人家的红金化妆盒、堪比豪车的三枪自行车标、精确到0.01克的戥子称,每一件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见证着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与人间烟火
西藏拉萨百岁养路工人的入党心愿 - 天天要闻

西藏拉萨百岁养路工人的入党心愿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拉萨7月1日电 题:西藏拉萨百岁养路工人的入党心愿作者 李林“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一间整洁屋子里,104岁的大多吉用微微颤抖却坚定的声音道出了深藏
他是全球45亿人的“精神祖先”,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因他而起 - 天天要闻

他是全球45亿人的“精神祖先”,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因他而起

这世上有个人,没打过仗,没建过国,没写过书,却被全球45亿人尊为“精神祖先”。他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更不是哲学家,他的故事,全靠帐篷、骆驼、儿子和信念撑起来。他生在公元前2000年,死在沙漠边缘,连墓碑都不显眼,却让三大宗教——犹太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