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谁也没想到,1952年那场枪声,不是响在战场上,而是响在了和平年代的刑场上。
两个曾经在抗日战场上豁出命、拼过命的老革命,一个是刘青山,一个是张子善,最后竟是因为贪腐,被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政权送上了断头台。
更让人说不出话的是,几十年后,刘青山的三个儿子找到了当年举报他的人,开口第一句话就让人心头一震:“叔叔,请为我父亲平反。”
这个“叔叔”,叫李克才。
李克才不是一般人,老河北人,出身贫苦,革命晚了点,二十岁才参军,但干得扎实,建国前几个月被调到天津任副专员,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成了刘青山和张子善的下属。
按理说,这算是条好路子,可没想到,这条路越走越窄,最后走成了生死交叉口。
最开始,李克才对刘青山那是敬佩得不行。
刘青山早年参加农民起义,还被国民党抓过,死活没撬开嘴。
张子善当年也是搞学生运动的骨干,在监狱里也是不服软。
这些事儿都不是随便编的,是战场上的老同志们传下来的。
李克才心里清楚,这俩人不是混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可时间一长,他发现不对劲。
刘青山不怎么来办公室,整天在天津城里那栋两层小洋楼里待着。
那楼叫“刘公馆”,装修得比市政府都讲究。
有人说他穿西装、擦亮皮鞋,说得像笑话,可李克才心里明白,这是真事。
刘青山说,打了一辈子仗,现在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想过舒坦点。
冬天下大雪,他一声令下,非要吃韭菜饺子。
厨师没办法,只能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暖棚里去找,这事传出去,谁听了不摇头。
李克才不是没劝过,可刘青山根本听不进去。
他那时候不是一个人吃点好的住点好的那么简单,他动的是国家的钱,是救灾的钱。
一开始是打着搞生产的名义,后来就干脆明抢了。
有干部看不下去提了意见,结果就被整,被打压。
李克才心里有数,再不出手,事情就要出大篓子。
他把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往上报,过程挺难的,有人劝他别惹事,有人说他太轴,可他没退。
最后省委派了人下来查,查得一清二楚。
再后来,京城震动,命令下来了,两人被捕,判了死刑。
那年,刘青山的大儿子才七岁,二儿子四岁,小儿子还在襁褓里。
刘青山倒下了,家里人没了顶梁柱。
中央还是给了政策,老大老二每月有生活费,老三交给其他干部抚养。
孩子是无辜的,这点大家都知道。
时间到了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石油成了战略资源。
刘青山的老大刘铁骑成绩特别好,能上最好的大学,可他选了北京石油学院。
招生老师一看这分数都愣了,问他为啥不去清华。
他没说太多,后来学校党委研究了半天,才给他批了。
他心里清楚,姓刘,不是普通的刘,是刘青山的刘。
那年,他们兄弟三个找到了李克才。
几十年过去,李克才年纪大了,精神却还算健朗。
三个孩子站在他面前,不吵不闹,只说了一句:“叔叔,请您为我父亲平反。”
这话李克才听得懂。
他坐下,没急着说。
他想起了当年刘青山的样子,想起了在枪声响起前的那个冬天。
沉默了很久,他说:“你们的父亲,如果当年能多想你们一点,今天也许不一样。”
这话不重,却沉得很。
李克才知道,这不是一句话能解开的事。
他举报的是刘青山的行为,不是这个人,孩子是无辜的,可那笔账早已算清。
刘青山的故事不是孤例,那几年,像他这样走了样的干部不是个别现象。
有的被查了,有的逃过一劫。
可像刘青山这样曾经冲在最前头、最后却落在最深谷底的,不多。
不是因为他贪得最多,而是他曾经站得太高。
李克才后来还是继续在系统里干,但从不提这段往事。
他不说,别人也不问。
那三个孩子后来都各自过上了自己的日子,生活并不富裕,也没出什么大事。
刘铁骑毕业后去了油田,一干就是几十年,脚踏实地,没给自己找麻烦,也没在任何场合提过“平反”这俩字。
李克才的那句话,后来有人转述过,也有人写进了回忆录,但没人敢随便解读。
有人说他是婉拒,有人说他是理解。
可无论是哪一种,那个场景就在那里,没变。
资料来源:
1.《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纪实》 中央文献出版社
2.《共和国反腐第一案》 人民日报出版社
3.《李克才口述实录》 河北省档案馆资料
4.《建国初期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