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恭亲王常宁,是顺治帝的皇五子,康熙帝的皇弟,可以说在康熙朝是显赫的王公家族。然而,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到了清朝中晚期,大多数子孙后代都沦为了闲散宗室,不得不去自谋生路。
但是,从常宁的子孙人生来看,通过宗室科举入仕的案例较多,有的位居魁阁,也有的从小官擢拔为封疆大吏。因此,这些闲散宗室的出路甚至超越了王公贵族。
今天要说的是恭亲王常宁的一位六世孙,叫做爱新觉罗嵩森,自高祖父开始就已经是闲散宗室,没有爵位。然而,嵩森凭借着卓越的才能金榜题名,成为了两榜进士,从一个小官被提拔为朝中魁阁。
来看一看宗室嵩森的逆袭人生。
一:五世祖海善,康熙年间深受皇恩,可还是犯了错。
爱新觉罗海善(1676-1743):胤字辈,康熙帝皇侄,身份地位尊贵。当然,海善还是恭亲王常年的第三子,顺治帝的皇孙。
20岁,康熙帝下旨册封他为奉恩将军。28岁,晋爵为多罗贝勒,可见康熙帝对这个侄子还是很不错的。37岁那年,因犯错较大,不得不将他的爵位革除,沦为闲散宗室。
海善比雍正帝2岁,自幼在一起玩耍,感情较好。雍正帝继位后,直到雍正十年,还是将海善的多罗贝勒恢复了。
乾隆八年,68岁的海善走完一生。
二:高祖父隆霭,因庶出长子,却失去了袭爵机会。
爱新觉罗隆霭(1694-1753):弘字辈,恭亲王常宁长孙,多罗贝勒海善长子。
康熙三十三年,一方面在皇宫,另一方面在恭亲王府中,同年诞下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康熙的嫡长孙弘皙,另一个是恭亲王长孙隆霭。
隆霭出生后,虽深受祖父喜爱,但属于庶出。贝勒海善去世后,次子禄穆布也就是嫡长子也在14年去世。但是海善并没有让长子来袭爵,反而让禄穆布的长子来承袭了爵位。
隆霭自此以后的仕途就有很大的差距,直到42岁才授予了一个四等侍卫,从五品职位。次年,升为三等侍卫。
乾隆九年,在三等侍卫任上干了7年后,因病告退,后在家赋闲养病长达九年,离世的时候已经60岁了。
三:曾祖父存诚,位居第九子,担任侍卫长达23年。
爱新觉罗存诚(1722-1795):侍卫隆霭第九子,康熙六十一年出生。25岁担任四等侍卫,27岁升任三等侍卫,41岁擢为二等侍卫。48岁因病退出,自此回家养老,遗传了家族的长寿基因,也活到了74岁高龄。
四:祖父和父亲皆为闲散,一生无作为。
爱新觉罗福昌保,是绵字辈,道光帝族兄,乾隆十五年出生,是侍卫存诚的次子。后卒年不详,一生闲散。
爱新觉罗和悦(1784-1861):奕字辈,闲散宗室福昌保的第三子,活到了78岁高龄。
五:闲散宗室嵩森的逆袭人生。
爱新觉罗嵩森(1826-1904):载字辈,恭亲王常宁六世孙。
1.咸丰朝,成功中举。
道光六年,嵩森出生在闲散宗室存诚的府中;
27岁,参加宗室科举,成功中举。
2.同治朝,提名两榜进士,后屡屡提拔。
40岁,参加进士科考试,夺得进士出身,但前期已经考过多次了。
同年,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43岁,选拔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无疑是从小吏开启仕途生涯。
44岁,充当国史馆协修;
45岁,授予司经局洗马,品级为从五品,主要在詹事府中供职,属于其中的属官。
同年,充当文渊阁校对;
48岁,提拔为协办院的功臣传提调官;
49岁,授予翰林院侍读学士,官居从四品。
3.光绪朝,擢拔为朝中魁阁。
光绪三年,52岁的嵩森被授予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并奉旨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成为了光绪帝的近臣。年底,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挂二品衔。
光绪四年,53岁擢拔为礼部右侍郎,
光绪五年,54岁入八旗供职,被授予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从二品;
同年,正式署理工部左侍郎,后转为礼部左侍郎;
光绪六年,55岁调任盛京礼部侍郎;
光绪十一年,60岁署理盛京户部侍郎;
光绪十三年,62岁擢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光绪十五年,64岁授予理藩院尚书;
光绪二十年,69岁以尚书的品级休致;
光绪三十年,79岁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