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2025年03月20日19:02:08 历史 1164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满族包衣和汉族贾府咋对不上?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作者究竟是谁,却始终像一团迷雾笼罩着。自打清代起,关于这部巨著真正创作者的争论就没消停过,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到了1922年,胡适站出来,掷地有声地提出了“曹雪芹作者说”,这观点很快被大家接受,成了学术圈的主流看法。

曹雪芹的名字跟《红楼梦》捆绑得太紧,脂砚斋的批语里也常提到他,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可近些年,学界却开始重新翻看这些老账,细细一琢磨,发现“曹雪芹作者说”好像没那么牢靠,漏洞还不少。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先从曹雪芹的出身说起。曹家是内务府正白旗包衣出身,他们的祖先早在明末就投降了清朝,从那时候起,曹家就彻底融入了满族的生活方式,汉族的那些老传统早就抛在脑后了。比如曹家在南京江宁织造,听着名字挺唬人,占地也不小,但这地方压根儿不是曹家的私产,而是清朝皇家的资产,曹家不过是奉命管理罢了。

反观《红楼梦》里的贾府,情况完全不一样。书中描写的贾府有着浓厚的汉族色彩,家里有宗祠、家庙,还有专门的祭田,这些都是汉族家族才有的标配,满族人压根儿不搞这一套。更别说,贾府的日常礼俗、家族结构,都透着汉族士大夫的那股味儿,跟曹家满族包衣的身份实在对不上号。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再往深里看,书里还有些细节让人觉得别扭。比如《红楼梦》里隐隐约约透着对异族的批判,像把历史上的曹操列为“大恶”之人,这态度明摆着跟曹家的自我认知对着干。曹家一直以魏武帝曹操的后裔自居,族谱里写得清清楚楚,家里人对这个出身还挺骄傲。

可书中却把曹操贬得一文不值,这要是曹雪芹写的,他对自己祖宗这么下狠手,实在说不过去。还有大观园,那地方在书里被写得富丽堂皇,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规模大得惊人。可曹家实际住的地方呢?江宁织造府虽然不小,但那是公家的,曹家自己能支配的空间远没那么夸张。到了北京,曹家的情况更差,抄家后连像样的宅子都保不住,哪来的条件去复刻大观园那样的豪宅?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27岁的曹雪芹真能写出百科全书?

再来说说曹雪芹的知识储备,这事儿细想起来也挺让人犯嘀咕。曹雪芹27岁开始动笔写《红楼梦》,这年纪不算大,可书里头涉及的那些硬核技能真不是随便就能学会的。比如园林设计,大观园的布局写得头头是道,假山怎么堆、流水怎么引、亭子怎么摆,连光影搭配都考虑得细致入微,这得是懂行的人才能搞明白的活儿。

还有中医诊脉,书里提到黛玉的病症时,脉象、药方说得有模有样,连“气虚”“血亏”这种术语都用得精准。再比如丝绸织造,贾府里那些衣服料子的描写,花纹、工艺、染色手法写得跟真的一样,这些东西没个几年摸爬滚打,哪能信手拈来?可曹雪芹自己呢,他在脂砚斋批语里提到过“一技无成”,日子过得潦倒得不行,靠卖字画混口饭吃,这状态跟书里那些专业知识完全不沾边啊。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有人翻出过一本叫《废艺斋集稿》的书,说这可能是曹雪芹写的,里头净是些工匠活儿的经验总结,像木工、织布、雕刻这些手艺都有涉及。书名听着挺唬人,要真是他写的,那他得有多厉害,能把这些技术活儿整理得井井有条。

可这事儿听着就怪,曹家在1728年被抄家后,家道中落得厉害,曹雪芹小时候在南京还有点好日子,到了北京就只能靠变卖家当过活了。抄家那年他才13岁,之后的生活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时间和条件去钻研这些工匠手艺?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废艺斋集稿》里那些内容,光靠看书可学不来,得上手干过才行。可曹雪芹的日子过成那样,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来的机会摆弄这些?他自己都说“一技无成”,这跟能编工匠专著的能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实在对不上号。

再说回他小时候,曹雪芹在南京那几年确实有点家底,家里管着江宁织造府,日子过得还算体面。江宁织造府毕竟是给皇家干活的地方,里头可能有些藏书,涉及织造啊、礼仪啊这些内容,曹雪芹小时候兴许翻过几页。南京那地方文化氛围也浓,书肆、藏书楼不少,他要是真接触过这些书,多少能记住点东西。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可问题是,书里那些清代服饰规制的描写细得吓人,像官服上的补子、女眷的襦裙样式、甚至朝珠的搭配,写得跟教科书似的,连颜色搭配和场合用法都一点不含糊。这些东西光靠翻书可不够,得亲眼见过、摸过才行。曹家在南京的时候,他年纪还小,能接触到的不过是家里那点织造相关的活计,哪有机会见识宫廷里的规矩?

更别提宫廷礼仪了,《红楼梦》里元妃省亲那段,仪仗队的排场、宫女的站位、礼节的流程写得跟真的似的,连皇帝赐的东西都列得清清楚楚。这些细节不是随便编编就能蒙过去的,得有人在宫里混过,或者至少近距离瞧过才写得出。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曹雪芹13岁前在南京,之后就跟着家里在北京落魄了,顶多在平郡王府借住过一阵子。那时候的平郡王府已经不比从前,里头住的多是些没落的宗室子弟,日子过得紧巴巴,哪有宫廷的气派?曹家被抄家后,他在内务府的亲戚也帮不上啥忙,生活圈子离宫廷远得要命。他27岁开始写书时,靠着那点童年记忆和零星见闻,能把这些东西写得那么到位?这听着就有点玄乎。

抄家后的日子能写出奢华贵族?

曹家的命运在1728年迎来了一个大转折,这一年曹家被抄家,从此家道中落,曹雪芹的生活轨迹也随之改变。抄家之前,曹家靠着江宁织造的职位在南京过得还算风光,可这一劫过后,曹寅的儿子曹颙曹頫接连倒台,整个家族被清廷清算,家产被没收得一干二净。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曹雪芹那时候才13岁,跟着家人从南京回到北京,住进了蒜市口附近的老宅子。这宅子是曹家早年在京城的祖产,早就没了往日的排场,房子破旧,房间狭窄,连基本的日常开销都得精打细算。

后来,曹家又搬到了北京西郊的乡间,住的地方更简陋,周围都是荒地和农田,日子过得紧巴巴。没了江宁织造的肥差,曹雪芹一家只能靠变卖家当过活,字画是他们手里仅剩的值钱东西。曹雪芹自己也会写点诗画点画,拿到市场上换几个钱,勉强填饱肚子。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翻开《红楼梦》,里面的奢华生活却让人瞠目结舌。比如“茄鲞”这道菜,光准备材料就得杀十来只鸡,还得配上鸭肉、笋丁、蘑菇,工序繁琐得像宫廷御膳房的流水线。再比如“雀金裘”,那是用孔雀羽毛织成的披风,金光闪闪,贵得离谱,连贾宝玉都舍不得随便穿。

可曹雪芹抄家后的日子,别说孔雀毛,连普通的棉袄都未必置办得起。他在北京的生活圈子里,哪来的机会见识这些顶级贵族的吃穿用度?更别提书中那些精细的细节,比如脂粉的香味、家具的雕工,连丫鬟用的胭脂水粉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些东西,不是光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得有真材实料的见识才行。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更让人费解的是时间线上的问题。《红楼梦》里有些元素明显带着乾隆朝的烙印,比如“协理军机”这词儿,指的是军机处的高级官员,可军机处是雍正七年才设的,到了乾隆朝才正式成型,地位越来越重要。

还有“时宪历”,那是清廷颁布的官方历书乾隆年间才开始广泛使用,书里提到这些东西时,用得自然又顺手。可曹雪芹呢?他13岁前在南京,1728年抄家后回了北京,27岁开始写《红楼梦》,那会儿是乾隆初年,这些新鲜事物刚冒头没多久。他少年时期压根儿没机会接触这些,连听都没听说过,怎么就能写得跟亲眼见过似的?时间线一拉开,怎么算都对不上号,创作环境和书里的内容实在差得太远。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顾景星说”:新线索让人眼前一亮

近些年,湖北的学者们抛出了一个新说法,叫“顾景星说”,顾景星是明末清初的人物,生在湖北蕲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冈一带。他家原本是当地的望族,日子过得挺红火,可到了明末清初,战乱频发,家族跟着朝廷的动荡一起衰落下去。

顾景星的爷爷辈还在明朝做过官,可到了他爹那代,家道就败了,清兵入关后,顾家彻底没了往日的风光。这衰败的轨迹,跟《红楼梦》里“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起伏还真有点像。更巧的是,顾景星留下的文章里,净是些鄂东的方言,比如“伢”“么事”之类,跟《红楼梦》早本里的用词有不少重叠的地方,这些土话在曹雪芹待过的南京、北京可不常见。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还有个传说添了把火,说顾景星写完书稿后,交给了他外甥曹寅保管。曹寅是谁?就是曹雪芹的爷爷,当过江宁织造,跟康熙关系匪浅。顾景星生在明末,1644年清军入关那年他才20多岁,后来隐居乡间写了不少东西,诗文里满是对明朝覆灭的感慨。

他要是真写过《红楼梦》的初稿,交给曹寅保存也不是啥稀奇事。曹寅在南京当差时,家里藏书不少,顾景星的稿子放那儿正合适。后来曹寅死了,曹家几代人辗转搬到北京,这稿子可能就落到了曹雪芹手里。《红楼梦》里提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说法跟整理旧稿的路子挺像。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曹雪芹27岁开始动笔,没准儿就是拿了顾景星的底子,润色加工了一番。这种事儿在清代文人圈里不算新鲜,好多书都是几个人接力完成的,像《儒林外史》也是吴敬梓写了开头,后人补了后头。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挖出来的曹氏族谱里,愣是找不到“曹沾”这名字。曹雪芹又叫曹沾,这是脂砚斋里提到的,可族谱里只有曹颙、曹頫这些名字,压根儿没他一席之地。这事儿至今没个说法,曹雪芹的身份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参考资料:[1]线天长,吴营洲.《红楼梦》的作者·说者·评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68-72

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高规格出席俄罗斯“5·9”胜利日庆典背后的三重深意 - 天天要闻

中国高规格出席俄罗斯“5·9”胜利日庆典背后的三重深意

中新社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李晓喻)当地时间5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应邀出席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这是习近平时隔10年再次出席俄罗斯“5·9”胜利日庆典。当地时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来自世界...
不要小看英国他它竟然殖民过这么多国家和地区 - 天天要闻

不要小看英国他它竟然殖民过这么多国家和地区

英国曾是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巅峰时期(1922年)控制着约3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球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统治人口超过4.58亿,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体系覆盖了全球多个大洲,包括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以下是英国曾经殖民
《毁灭战士:黑暗时代》IGN9分GS8分:战斗依然爽翻天 - 天天要闻

《毁灭战士:黑暗时代》IGN9分GS8分:战斗依然爽翻天

《毁灭战士:黑暗时代》媒体评测公布,IGN给出9分的好评。短评中提到,《毁灭战士:黑暗时代》或许摒弃了《毁灭战士:永恒》的机动性核心,却以系列前所未有的厚重战斗风格取而代之。这种充满力量感的全新玩法,以其独特的方式带来了同样令人血脉偾张的极致体验。总评中提到,《毁灭战士:黑暗纪元》绝非简单的"更多毁灭战...
漳州芗城:抗战老兵后人捐赠红色传家宝 - 天天要闻

漳州芗城:抗战老兵后人捐赠红色传家宝

闽南网5月9日讯(通讯员 沈思虹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在抗战老兵许俊科家中,陈列着金光闪闪的徽章及牌匾,一枚“长江支队南下福建60周年纪念章”镌刻太行太岳精神在八闽绽放的铁血征程,一副“优秀共产党员”牌匾辉映使命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