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大院漫步,70年代部队子弟生存报告 (11)

2025年03月15日09:00:14 历史 9397

 大院记忆,儿时的幸福天地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个地方始终占据着最温暖的角落,那就是我们居住的大院。那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邻里和睦的大家庭,而大院里的服务社(小卖部),更是我小时候的购物天堂。

  服务社的面积虽然不大,商品也不算丰富,但生活上所需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脸盆、暖水瓶、毛巾这些日常用品,还有针线、盐糖、酱油这些厨房必备,都能在服务社里轻松购得。每当节假日来临,服务社前总是热闹非凡。建军节、国庆节、春节……这些节日里,大院里都会免费发放食物,一筐筐的苹果、一袋袋的大白菜和土豆、大米、白面和豆油,还有从上海用车皮运来的海鱼,都会堆放在服务社门外,按户分发。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像过节一样,骑着自行车来搭运分给自己家的食物,那份喜悦和满足,至今仍让我怀念不已。

201大院漫步,70年代部队子弟生存报告  (11) - 天天要闻
  我和父母、弟弟在军马局办公楼前合影

  说起大院里的服务社,就会想起当年我们几个要好的小姐妹的一次次恶作剧,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好笑。有一年服务社好像从下面军马场调上来两位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她们或许并不拥有倾国倾城之貌,但是长的很耐看,穿的很时髦,当时白城流行上海时装,就是那种裤腿吊的又高又细,上衣穿着宽松的确凉花衬衫,脚踏一双黑色中跟皮鞋,头发烫的像鸡窝,乱乱的,眼睛又长又细,皮肤很细腻很白净,好像有一位叫小刘,另一位忘记叫啥名了。她们的到来,感觉她俩代表白城的时尚潮流。

  她们的到来,大院似乎掀起了一股风波,各种传言四起,后来听说其中一人和大院某位高干子弟好上了啥的

  每一次去小卖部买东西,其实也并不打算买啥,就是想多看她俩一眼,她们都会轻声细语的问候你:打算买点啥?

  她们的到来也变成我们小姑娘议论的焦点,有一次经过电影院广场的时候,看到她俩穿着时髦衣服在打羽毛球,当我看到其中一女子接球的时候,故意把腿抬的高高的,好像跳芭蕾舞一样,心里就来气,嘚瑟啥呢,把这次的偶遇讲给小伙伴们听,我们当时大概十四、五岁,正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大院服务社竟然来了这么两个“又漂亮又奇葩又时髦”的姑娘,感觉抢了小姐妹们的风头,我们商量着,一定要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到了夜幕降临,我们偷偷的潜入到她们睡觉的宿舍窗户下把她们晾在窗台上的小白鞋用笔划的一道道的,然后就开心的跑回家了。还有一次把她们放在门外的自行车轮胎的气给放了,心想:谁让你俩在大院这么嘚瑟的?哈哈,感觉这样很解气!

  现在回想我们当时的行为,应该就是“羡慕、嫉妒、恨”吧!

201大院漫步,70年代部队子弟生存报告  (11) - 天天要闻

            我和大院发小合影

  大院里有一间干部饭堂,常常见到许多家属和孩子都喜欢去那里吃饭或者打饭菜回家吃。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出差,脖子上挂着一串钥匙,手里拿着饭盒到食堂打饭。我家因为父母是南方人,不太习惯北方口味的饭菜,而且父亲的厨艺非常好,所以我们家很少去食堂吃饭。相比之下,大锅饭确实没有家里的小炒好吃。

  父亲是一位标准传统好男人,记得我爸每到星期日一大早就会骑着自行车到市内菜市场买只活的鸡或者改善生活,回家之后就立即杀掉,拔毛,红烧,我特别喜欢站在狭窄的厨房里看着爸爸鸭,或者看他做饭做爸爸手脚麻利,没多长时间就把鸡给炖锅里了,然后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吃上热气腾腾的红烧鸡肉了最近大院子弟李五一跟我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来我家饭,说,张叔做的饭好吃。这些事我都不记得了,现在听起来好亲切!爸爸的厨艺不是一般的好,而且还特别的好客,军马局的单身汉一到星期六就经常来我家蹭饭,爸爸都会下厨房做几道拿手菜,一起喝酒聊天,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夜晚。

  我们家还经常包羊肉馅饺子、涮羊肉火锅还有手抓羊肉等,请朋友们来家里共同品尝美味佳肴。


201大院漫步,70年代部队子弟生存报告  (11) - 天天要闻
大院子弟在军马局办公楼前合影

  家里来客人吃完饭之后,爸爸总会对我说,小艺,跳一段白毛女吧,后来长大了,我非常不情愿,但也耐不住我爸的“命令”,只好跳一段,这也是我家待客的保留“节目”。

  我家住一楼,无论大人小孩来家里玩都非常方便,记得经常有爸爸的同事来家里打牌,他们玩的扑克牌游戏叫“升级,拱猪”,由于大人们边玩牌,边抽烟,房间里乌烟瘴气的。当时对“抽烟有害健康”还不是很了解,感觉很呛嗓子,但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也不敢出声。

六十年代部队的楼房一般是二至三层的红砖楼房,大门和窗户框子都是木头制作的,窗户还是二层玻璃。每到冬天,我们都要糊窗户框纸,把报纸裁剪成一条条,然后用浆糊来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寒风吹进室内。这个活儿显然是我最头疼的家务活之一,每当看到糊好的窗户变得严严实实,心里也会涌起一股成就感。春天来临时,又要开始把窗户纸撕开,刮洗干净,年年如此,周而复始。

  每户房子的面积都不大,两至三间屋子,没有客厅和睡房之分,厨房和厕所的布局也非常简单。部队等级分明,什么级别就享受什么待遇,住房也按照职务分别建有军职楼、师职楼、团职楼等。大院里还有高干住的独栋小楼。由于我父亲是副处长(副团级干部),所以我们家只能分到两间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足够我们一家四口居住。我们住的那栋楼有三个门洞,一开始住在靠西边的三楼,后来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就搬到了中间门洞的一楼住。每一层楼有一条共同的走廊连着四户人家,每家都有两间房,坐北朝南,分别是大屋和小屋。父母亲住大屋,大屋朝南阳光充足,我和弟弟住小屋,朝北,很难有太阳照射进来,又阴又潮。两户人家共同使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

  家属楼前面都有自己家搭建的简易仓房,用砖和木板搭建而成,有一米八左右的高度。夏天我们在仓房里养鸡,父亲养了很多只鸡。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家家户户有仓房的都养鸡,这样可以经常有鸡蛋吃,还可以杀鸡改善生活。养鸡就成了我们家业余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父亲下班之后或者星期日都会和弟弟一起剁鸡食、喂鸡。冬天天气寒冷,只能把鸡挪到了北屋,虽然经常打扫,但臭鸡屎味还是挺大的,想想那时为了生活,也不讲究那么多了。

  冬天我们在仓房里冻肉、冻饺子,那可真是天然的大冰箱。我们家就经常在仓房存放一些猪肉、羊肉。如果有客人来了,去仓房割一斤肉,炒几盘小菜。后来家里的仓房还养了几只兔子,兔子繁殖快,还会打地洞,下了好几窝兔崽子。那时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乐趣和满足。

  除了仓房,每家每户还挖了一间地窖。地窖挖在离我们家属楼房侧面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深度估计有二米,一米五宽。因为东北的冬天天气寒冷,一到冬天,我们就可以把大白菜、土豆、红萝卜、苹果等储存在地窖里,这样可以吃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了仓房和地窖,我们的生活就更加锦上添花了!

   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虽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富足,但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却是无法替代的。

  大院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和欢笑,那是我永远的幸福天地。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 天天要闻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曹魏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从此时起,司马氏开始夺政专权,此举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他们分别是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三次叛乱都是被司马氏平定的,同时也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 天天要闻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前段时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遇到了沙尘暴,后来安全撤到了塔中镇。”新疆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普查队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说。当时全队的给养只剩下两箱矿泉水,在普查队距离塔中加油站还有50公里时,汽车指示灯亮起,提示燃油即将耗尽。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 天天要闻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今天,我们说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行为和决策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论。欣赏他的人尊他为拯救汉族于水火的民族英雄,讨厌他的人斥其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恶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于公元 3
鲁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鲁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联鲁慕迅同志治丧小组5月9日发布讣告,湖北省文联离休干部、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美术师鲁慕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岁。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 天天要闻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文 | 极耳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不过侬晓得伐,伊原来还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举办“DIVA演唱会”的阿姐,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而这也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当天的演唱会,阿姐诚意十足,除了换造型,全程没有下场。她唱了《勇敢的...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闻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个延续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开国君主必定上膺天命,获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续数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顺民心,得到了民众拥护的正当性。而真正赢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后代的文献中,成汤被描绘成一位体恤民众、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