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太行山深处,45万冤魂的哀嚎并非一个简单的传说,而是考古队在现场挖掘出的一段可怕历史。
遗址中的坑杀痕迹,揭开了古战场的血腥真相——白起,那个以屠戮闻名的将军,竟然因一场决战,背负了无法洗净的罪孽。
就在临终前,白起悔恨的最后一战,竟然成了他一生的枷锁!为什么一个古代名将,直至临终都无法释怀?
锋芒初露,对垒三载
战国时代,赵秦二国在太行山麓大眼瞪小眼,已然僵持三年。
当时的上党郡正是两国争夺的焦点,这里不仅地势险要,更是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
赵国大将军廉颇稳扎稳打,不急不躁,采取"以逸待劳、避其锋芒"的防御策略,在丹河两岸构筑了一道道坚固的防御工事,仿佛稳操胜券。
他深知赵军远不如秦军强盛,唯有以守代攻,方能保全实力。
"兵贵胜,不贵久",这是廉颇面对秦军猛攻时的信条,他宁愿被朝野上下猜疑,也要坚守这条底线。
秦国老谋深算,知道正面攻打难以奏效,于是派出诡计多端的范雎挑拨离间。
这位善于纵横捭阖的大臣深谙人心,暗中散布流言:"廉颇老矣,易与耳。赵括空谈,不足惧也。"
同时向各国散播谣言,称赵国害怕与秦军决战,准备献出上党以求和。
这些谣言传入赵王耳中,让性情急躁的他起了疑心,最终调换了统帅。
这一计,可谓一箭三雕:既动摇了赵国君臣,又迫使其改变战术,更为后来的全歼创造了条件。
新官上任三把火,猛将赵括耐不住性子,要速战速决。
这位从小熟读兵书、谈起兵法头头是道的年轻将领,自幼受父亲马服君赵奢的熏陶,对战争充满渴望。
然而正如其父临终前所说:"括徒能读父书传,不知合变者也。"
果然,赵括一到前线就急于表现,改变了廉颇的稳健防御为主动出击,放弃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这一盘棋,下到了秦国心坎里。范雎的离间计成功了,他立刻向秦王建议,将武安君白起秘密调往前线。
白起临危受命,接过了兵符。其人杀伐果断,足智多谋,从不畏惧任何对手。
他曾在伊阙之战中斩首二十四万,攻破楚国郢都,被誉为"人屠"。
面对赵括这位“纸上谈兵”的对手,白起冷笑道:"用兵如神乎?今日让你见识真正的兵法!"
坑杀阵亡,秦军取胜
白起心思缜密,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先是令部将佯装败退,引诱赵括出兵追击,使赵军脱离防御阵地。
随后,精锐骑兵从侧翼包抄,切断了赵军退路,将四十五万大军合围在长平腹地。这一招"围魏救赵"的变形版,堪称经典战例。
同时,白起派出奇兵断绝了赵军粮道,使其陷入绝境。这种"围城必阙"的战术,既保存了己方实力,又最大限度地削弱敌军战斗力。
猛兽最凶险,廉颇最难缠。若是廉颇在位,凭其老道经验,必不会中此圈套。
两军对峙四十六天,秦军步步紧逼,赵军日渐困顿。
山区的酷暑和寒夜交替,加速了赵军的崩溃。赵军斗志衰减,士卒们开始自相残杀,以人肉充饥。
诗云:"军阵千里,死尸枕藉",正是此景写照。赵括欲突围,亲率精锐冲阵,却遭秦军乱箭射杀,兵败身死。
四十五万将士含恨投降,白起下令坑杀,理由冠冕堂皇:"秦兵劳苦,无法守此众俘。且此等败卒,他日必为祸害。"
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据史载,白起命人挖掘数十处深坑,将降卒分批活埋。
惨叫声彻夜不绝,连秦军都心生惧怕。唯有留下240名年轻士卒,让他们回国报信,以震慑列国。
秦军一战而胜,扬眉吐气。中原大战,秦占上风。此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与秦争锋,秦统一之势已成定局。
病退不战,白起不得善终
秦赵一战,赵伤元气,将士多亡,几乎失去了与秦抗衡的能力。
整个赵国弥漫着悲伤和恐惧的气氛,妇女们哭倒在城门口,老人们望眼欲穿,等待儿子的归来。
然而秦国不知珍惜人才,战后秦昭王欲继续伐赵,而白起认为赵国虽弱,但国穷必定反击,不宜轻进。
他上书劝谏:"今胜一时,不可尽灭赵国。时机未到,强攻必伤元气。"
这番话触怒了急于建功的秦昭王,再加上范雎从中作梗,担心白起功高盖主,最终设计陷害。
秦昭王猜忌白起不肯再战,以"抗命不尊"之罪将其免职。
不久又派使者赐剑,白起明知此意,苦笑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随即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临终前,他感慨:"吾死后,诸侯必取我首级悬于国门!此生杀敌无数,今日亦死于政治之手。"
白起一世戎马,却落得英雄迟暮,不得善终。这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令人扼腕叹息。
长平故地,遗骸满目
1995年,考古学家在山西省高平市挖掘出战国时期遗址,证实了史书所载的长平之战并非虚构。
遗址中有大量人骨堆砌,发掘出的尸骨呈现不同年龄段,有老有少,说明确实是军民皆有。
通过DNA检测,这些遗骸来自不同地区,与史书记载的集结全国兵力吻合。
出土的武器冷兵器触目惊心:铜剑、戈矛、弩机残件,甚至还发现了当时的身份牌,上面刻有士卒姓名和籍贯,如同现代的军牌。
这些文物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惨烈厮杀。
长平故地,铁骨铮铮,壮士断腕。
当地村民世代相传,说每逢阴雨天,山谷中还能听到士卒的嘶喊和战马的嘶鸣。
历史永不忘记这场浩劫,正如乐毅所言:"白起之伐赵,是天下之害也。"这场战争改变了战国格局,也改写了数百万人的命运。
长平之战,是一场用生命换来的胜利。
它告诉我们,统帅能力对战争至关重要,一念之差便是万人丧生;战略战术的微小改变,都能引发战局的天翻地覆。
战争没有赢家,只有更多的遗憾和伤痛。即便是胜利者,也难逃悲剧收场。
《——【·结语·】——》
长平之战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四十五万将士的尸骨早已化为尘土,但那场改变命运的厮杀,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深思战争的真谛。
战事无情,和平可贵。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和平的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资治通鉴·卷三》 3.高平市长平古战场遗址考古报告 4.《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