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纵观古今中国的战争史,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擅长打运动战的军事家们,经常在实际作战中使用“围魏救赵”这一战术。与这一战术相关的历史故事,在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中可以找到。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铜雀山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正常的考古发掘工作。这次主要是针对汉墓进行考古挖掘,没想到在这个考古过程中,竟然意外发现了早已失传的《孙膑兵法》这本书籍。然而,当考古人员仔细品读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与《史记》的记载有一定出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同窗好友
此次考古挖掘出来的《孙膑兵法》这本书,很有可能并不是完整版,里面所记载的事情并不全面。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关于桂陵之战这一场经典战役的记载。一提到桂陵之战,我们的脑海中首先可能就会浮现出“围魏救赵”这个军事战术。
这场战役的主要人物是孙膑和庞涓,这两个人可是老对手,在多次战役中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彼此之间可谓是非常熟悉,早期一起学习兵法,是关系要好的同窗好友。之前,两人在一同学习兵法的过程中,结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兵法期间,两人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很快。他们都具有聪慧机智的头脑,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很多的军事战略战术。他们凭借卓越超凡的学习能力,逐渐得到了鬼谷子的青睐。
由此可以看出,孙膑和庞涓是不折不扣的好朋友,每日朝夕相处,一同研究兵法,并且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拥有相同的奋斗目标,都希望能够实现一番宏图大业,取得骄人的成绩。他们为了这一远大的目标,不断付出自己的努力。
有一次,两人聚在一起谈论魏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孙膑认为魏国表面上看来国力确实十分强盛,拥有着不俗的军事实力,但是可能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他觉得魏国具有严重的发展隐患,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很可能会产生内乱。
听完孙膑的想法之后,庞涓对此表示赞同。孙膑认为兵法注重的是因势利导,顺时而为,针对对手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才有可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时,两人的关系还是很融洽友好的。
不过,这种和谐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两人慢慢地在兵法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产生了分歧。庞涓对自己的军事能力盲目自信,已经达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反观孙膑,他并没有像庞涓那样自大,反而时刻保持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做事态度。
在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的影响下,两人逐渐踏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庞涓极力去追求名誉和权力,而孙膑则追求长远的谋略。
后来,孙膑在军事策略的理解能力逐渐超过了庞涓。孙膑擅长对细节的处理,能够根据局势的变化,做出灵活调整。而庞涓则不同,他更注重强硬的军事策略,缺少一定的耐心。
二、《史记》的记载
后来,庞涓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魏国的主将。这时,他掌握了很大的权力,觉得孙膑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
所以,庞涓就准备陷害孙膑。他设法将孙膑囚禁了起来,断绝孙膑与外界的联系。庞涓为了能够彻底让孙膑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他私自动刑,让其丧失了正常直立走路的能力。
可以说,这时的孙膑的处境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孙膑并表现得很难过。他依旧保持着理智的头脑,想要趁机逃出魏国。终于,孙膑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地从魏国逃到了齐国。孙膑选择来到齐国,无疑是一次非常正确的事情。他由此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能够有机会与庞涓正面交战。
孙膑凭借着出众的才能,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从此之后,一场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悄然展开。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是魏王命令庞涓带领军队,去攻打赵国。赵国看到魏国来势汹汹,而且魏国的军队兵强马壮,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
于是,赵国便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国从维护魏国和赵国两国之间的实力平衡的角度出发,经过一番慎重考虑,齐国决定出兵援助赵国。齐王派主将田忌、军师孙膑率领军队前去帮助赵国解除危机。孙膑看到两军实际对战的具体局面之后,内心中有了能够有效退敌的方法。
他觉得魏国这次出征,肯定是出动了精兵强将。那么,魏国的都城大梁估计是缺少战斗力强的军队,防卫肯定比较弱。所以,孙膑建议派兵去攻打魏国的都城,以此可以缓解赵国所面临的压力。
于是,齐军就来到了大梁,摆出了想要一举拿下城池的架势。魏王看到如此严重的情况,急忙派人去通知庞涓立马带军返回救援。就这样庞涓无奈之下们只能领兵回援,这时魏军因为长途行军,有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自然就变得十分疲惫。
孙膑就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在桂陵这个地方精心设下埋伏,一举消灭了庞涓的军队。以上就是《史记》关于“围魏救赵”这一历史故事的记载,看似这场战役的逻辑性很合理。然而,经过对桂陵之战的进一步探究,很多权威学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三、可靠的真相
那么,《史记》关于桂陵之战的描述,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很多学者经过仔细研究与探讨,发现其中存在着几个疑点。第一个疑点就是,庞涓征讨赵国所带领的军队数量并不多,根本就不是倾巢而出。
换个角度去分析,大梁是魏国的首都,想必肯定有装备精良、作战英勇的军队保卫。就算是庞涓带了一部分军队去攻打赵国,魏国国内也应该安排了专门保护首都的军队。如果魏国连这一点都没有想到,那它就不可能成为中原的强国。
所以,《史记》记载的孙膑带领一支普通的军队,就将魏国包围了起来,这一情节显然不太合理。第二个疑点就是,经过这场战役,赵国的危机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依旧面临着被围困的局势,这一情节也与《史记》的记载不太一样。
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史记》对“围魏救赵”这一历史故事的记载是缺乏合理性的。1972年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为我们补全了“围魏救赵”的真相。这段史料记载了无疑是就有一定可靠性的。
根据资料记载,原来孙膑和田忌从齐国带兵出来之后,并没有直接前往魏国的首都大梁,他们则去了平陵。孙膑的这一举动,令齐国的很多将领感到非常疑惑。孙膑觉得平陵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比较重要,是魏国东部的核心城市。
这个城市看似城池很小,但是防守十分牢固。魏军依靠零散的据点,可以轻松地袭击敌军的后方。
孙膑清楚地认识到平陵的周围有卫国和宋国这两个国家的威胁,所以攻打平陵对齐军是非常有利的。孙膑选择派遣能力比较差的将领去攻打平陵,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魏军产生轻敌的心理。
魏王为了能够彻底解除平陵的危机,就想立即派军救援。他觉得庞涓的军队士气比较高,决定让庞涓赶回来。没想到,庞涓在途中就遭到了孙膑提前设置的埋伏。这一战,庞涓没有丝毫准备,自然就伤亡惨重。以上就是桂陵之战的真相,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比较合理的。
结语
1972年考古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这个篇章,揭开了“围魏救赵”的神秘面纱。它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真实且合理的历史事件,与《史记》所记载的内容有一些出入。
这一真相,让我们看到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智慧,也让我们加深了对“围魏救赵”这一故事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