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2024年03月04日11:15:04 历史 1610


苏轼: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段苏轼的经历。


公元1101年,被贬海南的苏轼,因遇大赦而获准北归。


那个时候,他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


当他路过金山寺时,突然心生感慨,提笔写下了他这一生的注脚: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的苏轼,已然看淡了生死,也看透了人生的真谛。


他甚至觉得,那些曾让他遭受了无数苦难的地方,恰恰也是他的成长之地。


人活于世,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其实都在行经的途中。


那些欢笑、眼泪、挫折,甚至痛苦,都是你这一生不可多得的非凡体验。


有句话说得好:凡是经历,皆是成长。


你淋过的风和雨,扛过的苦与难,都将是生命里最好的安排。


正是它们的存在,才能让你的人生真正变得圆满。



一、在离别中,学会随缘


离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次别离。


它的出现,会给人带去很多伤痛。


就连生来乐天的苏轼,在经历离别时,也曾数次掉过眼泪。


公元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判官,而苏辙则选择留在京中奉养父亲。


这意味着,两人要面临人生中第一次分别。


你可能无法想象,从小一块长大,同吃同睡,一同参加考试,一同考中进士的亲兄弟,离别之时,会有多么伤感。


苏轼和苏辙两人在分别时,都是哭得不能自已,涕泪横流。


才刚分开没多久,苏轼马上就给苏辙写信: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苏轼说,我知道离别是人生的常态,不应太伤感。可我就是怕时光走得太快,我们此后再无机会重聚。


后来,随着不断地经历聚散离合,不断与人挥手告别,苏轼才逐渐变得坚强,心境也变得更加成熟。


直到几十年后,同样是与苏辙分别,苏轼已然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因被迫害,被贬到了孤悬海外的小岛——儋州。


苏辙担心此后再也见不到哥哥,特意赶在苏轼赴岛前见了一面。


看着风尘仆仆的弟弟,苏轼有些心疼,赶紧找了一家店,招呼苏辙吃面。


可苏辙想到这可能是两人的诀别,愁得食不下咽。


苏轼却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还劝慰苏辙,聚也好,散也罢,凡事都要想开些。


世上的人和事,来去都有它的时间。


哪怕是父母兄弟,孩子伴侣,也逃不过最终别离的宿命。


所以苏轼在经历人生诸多离合后,曾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这趟人生的旅途里,你我都不过是赶路的行人罢了。


缘起时,你遇见我,我遇见你;缘散时,你转身告别,我挥手相送。


从此,各历各的悲欢,各有各的前程。


因此,何必为了一段感情的离别而痛苦不已。


人生本无常,活着本身就是为了体验这些相聚别离。


珍惜相遇,淡看别离,那才是人生旅途的意义。


苏轼: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二、在伤害中,学会自愈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中箭的过程。


活到最后,没有一个人不是千疮百孔。


不同的是,有人受了伤以后,始终不忘痛苦,反复自揭伤疤,使自己的伤口常常如新;


有人虽遍体鳞伤,却能一边受伤,一边自愈,让伤口长成了自己身上最强壮的地方。


苏轼显然就是后者。


他这一生,遇到的阴险小人,遭遇的明枪暗箭,实在是太多了。


他心系百姓,说某些新法对百姓有害,就有人说他故意跟朝廷对着干;


他送父亲的棺椁回老家安葬,也有人污蔑他在回乡途中贩卖私盐;


他平日里写写诗文,有人就把它们搜罗起来,逐字逐句地挑毛病,最后治了他个诽谤朝廷的罪;


他在穷山恶水之地说荔枝好吃,还是有人说他不知检点,因此将他贬到了更偏远的地方。


无故遭受了这么多的攻击和伤害,苏轼心里恨过吗?


必然是恨过的。


不然,苏轼不会写下: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后来随着不断地经历,不断地成长,苏轼逐渐发现,从前的种种其实也只是一种经历。


受过的伤,就让它痊愈;恨过的人,就选择原谅。


自己过好当下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哪怕苏轼因为章惇的原因,在耳顺之年被贬到荒岛海南,受尽了苦楚,他也仍是乐观地面对。


后来新帝即位,两人境遇轮转,章惇被贬,苏轼得令北上。


苏轼也没有趁此报复章惇,还主动写信给章惇儿子,叮嘱他好好照顾自己的父亲。


记得网上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时间能治愈的,是自渡的人。


到了一定年纪,经历了一些事情,我们也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


真正治愈你的,从来都不是时间,而是你心里的那份释怀和格局。


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世界的风雨便再难影响到你。


往后余生,不要害怕受伤,大胆地去经历,去接受,去遇见。


活着的意义,就是让你在这些经历中学会自愈,学会释怀。


当你经历足够多,你放不下的人和事,你忘不了的伤和痛,岁月终将会教会你释怀。


苏轼: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三、在无常中,懂得接受


《牡丹亭》里写道:风无定,人无常。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前一刻可能还处在人生巅峰,下一刻你也许就跌进了谷底;


上一秒你还在欣喜美满团圆,下一秒可能就是生死别离。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但你若问我,如何应对人生的无常?


有一句话,我想,有一句话就是最好的答案:


见过最好的,且不以物喜;知晓最坏的,且不以己悲。


苏轼的一生起伏不定,起时似飞龙在天,落时如蛟龙失水。


他得势时,有人夸他是不世出的天才,有人为了得到他的一篇文章欣喜不已,就连皇帝也想培养他当宰相。


他落魄时,亲朋好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路过的流浪汉也敢对他骂骂咧咧。


面对如此大的境遇落差,苏轼没有过度自苦,而是慢慢学会了接纳。


被贬黄州,他就甘于脱下文人的长衫,结庐种地,将清贫的日子过出了滋味;


被贬惠州,他又挖草药,酿美酒,用几颗荔枝就治愈了生活里的苦;


到了最偏远的海南,食无肉,居无室,他还是能随遇而安,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


苏轼曾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人生的无常都是注定的,而你我活着的意义,就要学会在这些世事中经历、懂得。


遭遇生活的巨浪,你越是挣扎,越是反抗,就越容易被漩涡裹挟,打入海底。


可你若懂得顺势浮沉,以平常心应对无常事,反而能找到人生的出路。


有句话说,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接受。


在无常中,接受命运的高潮低谷,你我也能驾驶一叶扁舟,驶过人生的万千激流。



在《赤壁赋》中,有人曾问苏轼:


昔日曹操那么厉害,称得上是一世之雄,如今也已灰飞烟灭。


你我普通人,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苏轼接下来的一席话,足可以照亮千古。


他说: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人生短暂得如同一瞬,所拥有的也终究会失去,这样看来人的一生似乎并不值得。


可从宏观角度看,万事万物都有永恒的一面,每个瞬间对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


活着的每一天,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一步一修行,一岁一成长。


成长路上的所有际遇,以及那些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终会塑造你,完整你。


而这,就是你此生最大的意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

作者:每晚CC

编辑:伍希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五万孙刘联军如何烧穿八十万曹军? - 天天要闻

五万孙刘联军如何烧穿八十万曹军?

公元 208 年冬,长江赤壁的江面上飘着细雪。周瑜站在楼船甲板上,望着西岸曹军连绵百里的营寨,手中的令旗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 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已陈兵江北,而孙刘联军仅有五万,且内部主战主和之声吵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更让他心惊的是,曹军战船
免费≠公平?原神圣遗物为何评价两极分化? - 天天要闻

免费≠公平?原神圣遗物为何评价两极分化?

——为何“欧皇1天毕业”,“非酋300天坐牢”却0提升?贪生怕死角斗士,一往无前少女心大家好,我是拾柒。一、圣遗物系统的“双刃剑”本质1. 表面公平:免费获取机制“圣遗物可以免费获取的机制,这能让平民玩家也有机会获得极品词条的圣遗物。从一定程度来说,圣遗物系统相较而言会非常的公平。”零氪玩家可通过日常体力获...
残暴,屠出历史纪录!熟悉的威震天爆走拿下抢7!快船惨遭淘汰! - 天天要闻

残暴,屠出历史纪录!熟悉的威震天爆走拿下抢7!快船惨遭淘汰!

掘船抢七大战一触即发,快船相比此前做了首发五虎的变阵:哈登+鲍威尔+小卡+小琼斯+阿祖,即将小琼斯顶替了邓恩,提高了锋线上的深度。掘金则五虎未变:穆雷+布劳恩+小波特+戈登+约老师。开场后快船的变阵就立竿见影,小琼斯火力全开内外开花——挡拆下顺攻框、接球下快攻自投自抢以及底角三分一箭穿心,帮助快船抢占先机。...
援助圭亚那30余年 中国医疗队队服成“中国名片” - 天天要闻

援助圭亚那30余年 中国医疗队队服成“中国名片”

在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国家圭亚那,自1993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医生,用坚守和奉献精神,为当地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也推动了圭亚那诊疗技术的发展。前不久,65岁的眼疾患者奇尼安到乔治敦公立医院找黄晓波医生复诊。他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过及时手术,他的眼睛已恢复了视力。乔治敦...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丨“响木”清脆 抗联密营里的“密电波” - 天天要闻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丨“响木”清脆 抗联密营里的“密电波”

笃笃笃……“啄木鸟”发出的悦耳声音回荡在林间,然而在80多年前,这个声音却是东北抗日联军预警及联络的“密电波”。摇动“响木”会发出类似啄木鸟啄木头的声音,抗联战士利用“响木”发出的不同声音可表达多种意思,其在抗联部队隐蔽传递消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80多年前,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