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南下,曾在一农户家住一周,户主竟是后来暴动土匪的大头目

2024年02月16日01:45:04 历史 1379


他16岁南下,曾在一农户家住一周,户主竟是后来暴动土匪的大头目 - 天天要闻

马际堂,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1948年9月济南解放,马际堂当时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解放战争的马嘶人喊,把马际堂从学校的课堂上唤起。

正值大决战前夕,中央根据解放战争发展和城市接管建设的需要,决定吸收一批知识分子加入解放军队伍,年仅15岁的马际堂参军入伍,走上革命道路,并开始接受党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

1948年10月马际堂在山东商专银行干部学校学习,11月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参军后马际堂被编入南下青年干部大队。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下干部队伍组建完成后,即进行全面地思想发动,重点学习《人民日报》l949年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等政治口号的鼓动下,群情激昂。

但年轻战士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波动,主要是对南下还存在顾虑,一是怕过长江,坐着木盆,风急浪大;二是怕天气太热,听说南方的夏天,把面团贴在墙上,5分钟就能烤熟;三是怕江南遍地多长虫。后来,这些都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话。

让马际堂记忆很深的还有一件事,就是穿军装。这时的军装,颜色不是草绿色。当时等级观念比较淡薄,军服的式样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战士上衣两个口袋,干部四个口袋。马际堂所在是南下的学生青年大队,享受的是干部待遇,发的是四个袋的上衣。

因受条件限制,军装不仅衣料较差,而且也没有统一的规格,上衣普遍较大。马际堂当时只有十五岁,身体尚未完全发育,个子不高,穿起来就像短大衣一样,一直拖到膝下。这样的着装,老百姓叫他们“土八路”,称呼马际堂是“小八路”。

尽管着装与体型不那么协调,可马际堂自己觉得满神气的,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志向锐不可挡。穿上军装,实现了由学生到战士的转变,这种转变虽然还是表面的、形式的,但总算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49年2月上旬,部队开始南下。

解放战争的发展,如同秋风扫落叶,但制空权还掌握在蒋军手里。敌机沿途不断骚扰,炸济南、炸淮河大桥、封锁长江,由于我军采取了有效的防空措施,保证了部队行军安全。

学生青年大队从山东历城出发,坐着敞篷火车。车到徐州,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春雨,衣服、棉被全被淋湿,在徐州住下后烤了两天衣被。

因为铁路被炸,队伍下车改为步行。徐州位于黄河故道,俗称“无雨三尺土,有雨三尺泥”,这次马际堂真的亲身验证过了。踏着泥泞的小道,艰难地走向下一个目标。

固镇,到怀远,在马家湖村休整半个月。此地虽是新解放区,但军民关系良好,部队为群众挑水扫地。群众为部队送柴送米。部队开饭,群众围观;群众吃饭,大家好奇。因为这里的群众吃饭时,每人端着饭碗在村里转悠。马家湖村北有一条河,名叫涡河,大家喝过涡河水,备感军民鱼水情。

3月上旬,队伍休整结束,恋恋不舍地离开马家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自陆路改走水路,从蚌埠登船,横穿洪泽湖。洪泽湖是马际堂国五大湖之一,它同其他大湖一样,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但在战争的环境下,急行军的队伍却无心思欣赏这里的美景,只是静静地听着涛声沉思,注视着洪泽湖水浪打浪,推动着帆船前进。船在湖中航行一天一夜,进入京杭大运河,到淮阴登岸,经高邮,到扬州。扬州是马际堂国有名的花园城市,大家又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但却无暇游园观景,专心准备横渡长江。

耐心的等待,终于等来了渡江的命令。

深更半夜开始登船,队伍沿着跳板,借着手电余光,鱼贯而行。坐在船底,不见千帆过,不见长江流,四周一片漆黑,目的是防止敌机轰炸。在无声无光的船底,紧张地坐了一个小时,顺利到达镇江。因防空袭,没敢住下,队伍冒着大雨向丹阳进发。

丹阳虽小,但名气很大,乾隆三下江南都从这里经过。昔日皇家禁地,达官富人的天堂,随着我军南下,都变成了人民的天下。

行军路上,有不少乐趣。马际堂印象最深的是边走边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租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雄壮的歌声不绝于耳。部队疲劳时,宣传员就叫大家猜谜语:“前面是坐飞机送信地方,加快赶路,去喝‘洋稀饭’。”

头一个大家猜出是“高邮”,但对“洋稀饭”,七嘴八舌,争论不休,多数猜牛奶,少数猜咖啡。大家都没有猜对,是扬州(谐音洋粥)。通过猜谜,部队的情绪一下子就振奋起来,有效地解除了行军旅途的疲劳。

每当宿营时,首要任务不是吃饭,而是烧水泡脚、挑泡,这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最有趣的是在阳光下集体捉虱子,大家学着猴子啃虱子的方法,用牙咬衣领缝里的虱子,发出“咯叭咯叭”的声响,充分发泄对虱子的报复情绪。

经过几天几夜的急行军,队伍经无锡昆山,在解放上海的炮声中加紧学习《入城守则》。上海解放后,马际堂他们穿上新军衣,佩戴着上海市军管会的臂章,开始接管伪银行。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高楼大厦,有轨电车,马际堂和同志们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当时的上海,因刚解放尚未改造,仍是个花花世界。而我军们纪律严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后来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将马际堂分配到浙江,8月底马际堂同刘新、曹洪贞、王静萍等4人来金华。由于种种原因,另3人先后离开金华,留下的只有一人。

对马际堂和他的战友们来说,千里行军,有苦有乐,最缺乏的是鞋袜,最大的危险是敌机轰炸。当家中接到他南下的消息后,问他需要什么?马际堂说天天走路,需要一双鞋子。他母亲姐姐两人昼夜为马际堂做了两双鞋,三天内给他寄出,可马际堂一直没有收到。

1988年,马际堂回家探亲,姐姐告诉他,鞋子寄出7天后被退回,说部队已经出发,地点不明无法投递。鞋子没有穿在脚上,但温暖却永远留在了马际堂的心中。

南下之路在脚下,南下终点在金华,金华成了马际堂的第二故乡。马际堂一直生活工作在这里,度过了63个春秋

解放初期的金华,有城不见城,叫市不像市,贫困不堪,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一个万隆铁匠铺,一个小的火力发电厂(湖海塘火力发电厂),还有一个名为金、武、永汽车运输公司,其实只有两三辆破汽车。

得金华不易,守金华也难,建设好金华更艰巨。南下干部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各级人民政府、剿匪反霸、征粮、建立农协。大家迅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

作为南下干部,在刚到金华的日子里,马际堂还去兰溪参与了剿匪反霸、为部队征粮、土地改革等工作。那段日子,他和别的南下干部一样,克服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等实际困难,挨家挨户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而使建国初期当地的各项工作渐渐走上正轨。

在兰溪,马际堂还亲身经历了平息由土匪煽动的武装暴动的过程。刚去兰溪时,马际堂在上华区马鞍徐村徐贵家借住了一周。没想到,这家主人徐贵,竟然就是后来兰溪土匪暴动的头目。这个记忆,在马际堂的脑海中实在太深刻!

1949年12月1日,金华土匪暴动向汤溪、兰溪蔓延和扩展,兰溪当地农民在土匪煽动下,以农业税太重的名义,向政府请愿。他们冲击当地县政府、税务局和看守所等,很快发展成共有1万多人参与的武装暴动,并且打死了人民政府的民运部副部长和几个基层干部。

在那段非常的日子里,马际堂和身边的同志一样,虽然很坚定,但也有点紧张。作为人民银行的职员,马际堂和另外4个南下干部,必须坚守在银行岗位,牢牢看守住银行库房,哪里可是放有大量钞票啊。

后来,政府从金华抽调来一个团的兵力,才彻底把土匪镇压下去。土匪头目徐贵被抓住后,在新兰中学大操场进行公审,然后被镇压了。

回想起那一段革命岁月,马际堂感触良多。

当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可大家都是那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当时的供给制是包吃饭穿衣,发给一些牙膏、牙粉之类的基本生活品,每月津贴只有几毛钱,大约可以买十根油条,可没有水比待遇、比条件,更没有听到什么人抱怨。

大家首先想到的如何把革命工作做好。那时,党组织对大家教育最多的是“两个务必”,大家念念不忘的是“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城走完了第一步。”马际堂说,那个时期的教育,对大家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终身受益啊!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大刀队是我们的悲哀,并不是什么荣耀 - 天天要闻

大刀队是我们的悲哀,并不是什么荣耀

大刀队最早得追溯到国民革命军西北军那时候。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日军大举进攻喜峰口。当时中国军队的处境有多惨?枪支弹药都凑不齐,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连个像样的炮都造不出来。面对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机枪甚至坦克,咱们的西北军将领没办法,只能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 天天要闻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7月9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党委书记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解说,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 天天要闻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结!今年三月到六月,陆大鹏与程衍梁带我们走近欧洲历史上的八位首相或总理,在纷繁的历史中,串联起他们的故事:从缔造“太阳王”的马扎然,到瓦解拿破仑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澜的克列孟梭,直至缔结“英美特殊关系”的丘吉尔... 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抉择,也亲手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光环背后,其实这些首...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 天天要闻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1951年3月的一天清晨,电话那头传来古大存压低却颤抖的声音:“叶帅,莫雄今晚就要被枪决!”叶剑英愣了不到三秒,随即抄起另一部机子拨向陶铸,四个字掷地有声——刀下留人。广东省政府大院的走廊里,传令兵一路小跑,陶铸收到命令,当场批示暂停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