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际堂,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1948年9月济南解放,马际堂当时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解放战争的马嘶人喊,把马际堂从学校的课堂上唤起。
正值大决战前夕,中央根据解放战争发展和城市接管建设的需要,决定吸收一批知识分子加入解放军队伍,年仅15岁的马际堂参军入伍,走上革命道路,并开始接受党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
1948年10月马际堂在山东商专银行干部学校学习,11月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参军后马际堂被编入南下青年干部大队。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下干部队伍组建完成后,即进行全面地思想发动,重点学习《人民日报》l949年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等政治口号的鼓动下,群情激昂。
但年轻战士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波动,主要是对南下还存在顾虑,一是怕过长江,坐着木盆,风急浪大;二是怕天气太热,听说南方的夏天,把面团贴在墙上,5分钟就能烤熟;三是怕江南遍地多长虫。后来,这些都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话。
让马际堂记忆很深的还有一件事,就是穿军装。这时的军装,颜色不是草绿色。当时等级观念比较淡薄,军服的式样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战士上衣两个口袋,干部四个口袋。马际堂所在是南下的学生青年大队,享受的是干部待遇,发的是四个袋的上衣。
因受条件限制,军装不仅衣料较差,而且也没有统一的规格,上衣普遍较大。马际堂当时只有十五岁,身体尚未完全发育,个子不高,穿起来就像短大衣一样,一直拖到膝下。这样的着装,老百姓叫他们“土八路”,称呼马际堂是“小八路”。
尽管着装与体型不那么协调,可马际堂自己觉得满神气的,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志向锐不可挡。穿上军装,实现了由学生到战士的转变,这种转变虽然还是表面的、形式的,但总算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49年2月上旬,部队开始南下。
解放战争的发展,如同秋风扫落叶,但制空权还掌握在蒋军手里。敌机沿途不断骚扰,炸济南、炸淮河大桥、封锁长江,由于我军采取了有效的防空措施,保证了部队行军安全。
学生青年大队从山东历城出发,坐着敞篷火车。车到徐州,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春雨,衣服、棉被全被淋湿,在徐州住下后烤了两天衣被。
因为铁路被炸,队伍下车改为步行。徐州位于黄河故道,俗称“无雨三尺土,有雨三尺泥”,这次马际堂真的亲身验证过了。踏着泥泞的小道,艰难地走向下一个目标。
经固镇,到怀远,在马家湖村休整半个月。此地虽是新解放区,但军民关系良好,部队为群众挑水扫地。群众为部队送柴送米。部队开饭,群众围观;群众吃饭,大家好奇。因为这里的群众吃饭时,每人端着饭碗在村里转悠。马家湖村北有一条河,名叫涡河,大家喝过涡河水,备感军民鱼水情。
3月上旬,队伍休整结束,恋恋不舍地离开马家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自陆路改走水路,从蚌埠登船,横穿洪泽湖。洪泽湖是马际堂国五大湖之一,它同其他大湖一样,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但在战争的环境下,急行军的队伍却无心思欣赏这里的美景,只是静静地听着涛声沉思,注视着洪泽湖水浪打浪,推动着帆船前进。船在湖中航行一天一夜,进入京杭大运河,到淮阴登岸,经高邮,到扬州。扬州是马际堂国有名的花园城市,大家又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但却无暇游园观景,专心准备横渡长江。
耐心的等待,终于等来了渡江的命令。
深更半夜开始登船,队伍沿着跳板,借着手电余光,鱼贯而行。坐在船底,不见千帆过,不见长江流,四周一片漆黑,目的是防止敌机轰炸。在无声无光的船底,紧张地坐了一个小时,顺利到达镇江。因防空袭,没敢住下,队伍冒着大雨向丹阳进发。
丹阳虽小,但名气很大,乾隆三下江南都从这里经过。昔日皇家禁地,达官富人的天堂,随着我军南下,都变成了人民的天下。
行军路上,有不少乐趣。马际堂印象最深的是边走边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租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雄壮的歌声不绝于耳。部队疲劳时,宣传员就叫大家猜谜语:“前面是坐飞机送信地方,加快赶路,去喝‘洋稀饭’。”
头一个大家猜出是“高邮”,但对“洋稀饭”,七嘴八舌,争论不休,多数猜牛奶,少数猜咖啡。大家都没有猜对,是扬州(谐音洋粥)。通过猜谜,部队的情绪一下子就振奋起来,有效地解除了行军旅途的疲劳。
每当宿营时,首要任务不是吃饭,而是烧水泡脚、挑泡,这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最有趣的是在阳光下集体捉虱子,大家学着猴子啃虱子的方法,用牙咬衣领缝里的虱子,发出“咯叭咯叭”的声响,充分发泄对虱子的报复情绪。
经过几天几夜的急行军,队伍经无锡到昆山,在解放上海的炮声中加紧学习《入城守则》。上海解放后,马际堂他们穿上新军衣,佩戴着上海市军管会的臂章,开始接管伪银行。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高楼大厦,有轨电车,马际堂和同志们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当时的上海,因刚解放尚未改造,仍是个花花世界。而我军们纪律严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后来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将马际堂分配到浙江,8月底马际堂同刘新、曹洪贞、王静萍等4人来金华。由于种种原因,另3人先后离开金华,留下的只有一人。
对马际堂和他的战友们来说,千里行军,有苦有乐,最缺乏的是鞋袜,最大的危险是敌机轰炸。当家中接到他南下的消息后,问他需要什么?马际堂说天天走路,需要一双鞋子。他母亲姐姐两人昼夜为马际堂做了两双鞋,三天内给他寄出,可马际堂一直没有收到。
1988年,马际堂回家探亲,姐姐告诉他,鞋子寄出7天后被退回,说部队已经出发,地点不明无法投递。鞋子没有穿在脚上,但温暖却永远留在了马际堂的心中。
南下之路在脚下,南下终点在金华,金华成了马际堂的第二故乡。马际堂一直生活工作在这里,度过了63个春秋。
解放初期的金华,有城不见城,叫市不像市,贫困不堪,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一个万隆铁匠铺,一个小的火力发电厂(湖海塘火力发电厂),还有一个名为金、武、永汽车运输公司,其实只有两三辆破汽车。
得金华不易,守金华也难,建设好金华更艰巨。南下干部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各级人民政府、剿匪反霸、征粮、建立农协。大家迅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
作为南下干部,在刚到金华的日子里,马际堂还去兰溪参与了剿匪反霸、为部队征粮、土地改革等工作。那段日子,他和别的南下干部一样,克服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等实际困难,挨家挨户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而使建国初期当地的各项工作渐渐走上正轨。
在兰溪,马际堂还亲身经历了平息由土匪煽动的武装暴动的过程。刚去兰溪时,马际堂在上华区马鞍徐村徐贵家借住了一周。没想到,这家主人徐贵,竟然就是后来兰溪土匪暴动的头目。这个记忆,在马际堂的脑海中实在太深刻!
1949年12月1日,金华土匪暴动向汤溪、兰溪蔓延和扩展,兰溪当地农民在土匪煽动下,以农业税太重的名义,向政府请愿。他们冲击当地县政府、税务局和看守所等,很快发展成共有1万多人参与的武装暴动,并且打死了人民政府的民运部副部长和几个基层干部。
在那段非常的日子里,马际堂和身边的同志一样,虽然很坚定,但也有点紧张。作为人民银行的职员,马际堂和另外4个南下干部,必须坚守在银行岗位,牢牢看守住银行库房,哪里可是放有大量钞票啊。
后来,政府从金华抽调来一个团的兵力,才彻底把土匪镇压下去。土匪头目徐贵被抓住后,在新兰中学大操场进行公审,然后被镇压了。
回想起那一段革命岁月,马际堂感触良多。
当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可大家都是那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当时的供给制是包吃饭穿衣,发给一些牙膏、牙粉之类的基本生活品,每月津贴只有几毛钱,大约可以买十根油条,可没有水比待遇、比条件,更没有听到什么人抱怨。
大家首先想到的如何把革命工作做好。那时,党组织对大家教育最多的是“两个务必”,大家念念不忘的是“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城走完了第一步。”马际堂说,那个时期的教育,对大家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终身受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