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立国189年的王朝,为何在22年内被邻居彻底抹去?
连同它的文字、宗庙、乃至整个民族,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不是天灾,而是一场长达22年的“国家级自杀”。
他们曾有机会活命,甚至一度把侵略者逼到绝境。
可一手好牌,却被打得稀烂。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临终前下的最后一道命令,竟是针对他们——“殄灭无遗,以绝后患”。
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能让一个帝王在生命尽头,依然念念不忘要斩草除根?
一、邻居是恶魔,该咋办?
公元1205年,西夏皇帝李安全收到了一个烫手山芋——蒙古克烈部的残兵败将逃进了他的国境。
这本是件芝麻绿豆大的事,可问题是,追兵的头头,叫铁木真。
此时的铁木真,刚刚统一蒙古草原,正愁没地方练手,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西夏君臣的案头,想必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打,还是不打?” 打吧,人家刚统一草原,士气正盛,咱不一定干得过。
不打吧,这不等于告诉人家,我家大门常打开,你想来就来?
这就像一头饿狼,今天到你家羊圈门口转悠,叼走一只迷路的羊,你若是不吭声,明天它就敢拆了你的羊圈。
西夏的选择是,加强边防,不主动出击。这在他们看来是稳妥之举,但在成吉思汗眼里,这就是懦弱。
1207年,蒙古人第二次来了,围着斡罗孩城打了两个月,没啃下来,自己退了。西夏朝堂上一片欢腾,觉得蒙古人也不过如此。
可他们没想过,狼第一次试探,第二次扑空,第三次来的时候,必然是雷霆万钧,不死不休。这种侥幸的乐观,为两年后的灭顶之灾埋下了最致命的伏笔。
二、金国老大哥,见死不救
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来了,这次他动了真格。
西夏副元帅嵬名令公率领的七万精锐,在野战中被蒙古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国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被围得水泄不通,成了瓮中之鳖。夏襄宗李安全彻底慌了神,他能想到的唯一救命稻草,就是北边的“老大哥”——金国。
他立刻派使者火速前往金国求援,姿态放得极低,就差跪下了。
毕竟,西夏向金国称臣多年,每年进贡,岁岁来朝,现在小弟有难,大哥总得拉一把吧?
谁能想到,金国皇帝完颜永济接到求救信,非但没派一兵一卒,反而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混账话:“敌人相攻,于我固利,何以救为?”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俩打起来,对我是好事啊,我救你干嘛?
这操作,简直是“邻居家里着火,我非但不救,还在旁边烤起了红薯”。
金国君臣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以为让蒙古和西夏互相消耗,自己可以坐收渔利。
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西夏这道屏障一旦倒下,下一个被蒙古铁蹄踏碎的,就是他们自己。
这种短视,最终也让金国自食恶果,但对于当时的西夏来说,却是彻彻底底的绝望。
三、一次求和,终身悔恨
被金国老大哥抛弃后,西夏只能独自面对蒙古大军。
但中兴府城高墙厚,蒙古人不擅长攻城,打了五十多天,愣是没进展。
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想出了个损招——水淹中兴府。
他下令在黄河边筑坝,引水灌城。
眼看中兴府就要变成一片汪洋,老天爷却突然站到了西夏这边。
十二月,河堤突然决口,滔滔河水倒灌进了蒙古军营,粮草物资毁于一旦。
蒙古大军陷入了断粮的绝境,成吉思汗已经准备撤军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西夏皇帝李安全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人出城求和了!
蒙古人正愁没台阶下,你这边就把梯子递过去了。
这简直是从胜利的边缘,主动跳进了投降的深坑。
他不仅献出了自己的女儿,还答应了一个致命的条件:“附蒙伐金”。
这哪是求和?这分明是签下了一张无限透支的卖身契。
从此,西夏成了蒙古的马前卒,被驱使着去攻打昔日的宗主国金国。
国库被掏空,军队在别人的战场上消耗殆尽,百姓怨声载道。
这次求和,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一把插在自己心口的刀,慢慢放干了西夏最后一滴血。
四、最后的倔强,死路一条
被蒙古人当枪使了十几年后,西夏终于受不了了。
公元1223年,新即位的夏献宗李德旺决定硬气一把,他撕毁了与蒙古的盟约,转头联合金国,共同抗蒙。
这最后的倔强,在当时看来是血性,在后世看来却是催命符。
此时的蒙古,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攻城只会用蛮力的草原部落了。
经过西征花剌子模的洗礼,他们已经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攻城技术和战术。
而成吉思汗,也因为西夏的“背叛”而怒火中烧。
1226年,结束西征的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对西夏发起了总攻。
这一次,不再是试探,而是彻底的毁灭。黑水城、甘州、肃州……一座座重镇接连陷落。
西夏最后的野战部队在黄河岸边被击溃。
国都中兴府再次被围,但这一次,再也没有天降奇迹。
城内弹尽粮绝,瘟疫横行。
1227年夏,就在西夏灭亡的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
弥留之际,他下达了那道充满仇恨的遗嘱:待西夏末帝出城投降后,立刻杀掉,并对全城军民进行屠戮。
当末帝李𪾢率领群臣出城投降时,他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将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杀戮。
结语
回顾整场战争,西夏的灭亡,与其说是亡于蒙古的兵锋,不如说是亡于自己一次次致命的战略误判和心理崩溃。
从最初的侥幸,到求援的绝望,再到求和的短视,最后到反抗的无力,每一步都走在了刀刃上,最终万劫不复。
如果你是当年的西夏皇帝,面对成吉思汗这个“恶邻”,是选择屈辱求和、苟延残喘,还是奋起反抗、玉石俱焚?你的评论,或许能给历史一个不同的答案。
期待你的留言、点赞和转发,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
参考文献
《元史》,[明] 宋濂、王祎等
《西夏书事》,[清] 吴广成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英] 崔瑞德(Denis C. Twitchett)、[德] 傅海波(Herbert Franke)主编
《西夏史稿》,吴天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