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臣。
有人非黑即白,直接说,衣带诏事件代表了汉献帝和曹操的决裂,所以,不反对曹操,就全部是魏臣。
历史要是能够这么泾渭分明,那还研究历史干啥,一棍子把历史打死就好了。
衣带诏事件只是代表了,汉献帝和曹操开始水火不容。
但是,即使是水火不容,汉献帝和曹老板也没有到政治决裂的程度。
汉献帝和曹老板跟天下人宣布政治决裂,是213年的,曹操进魏公。
因为进魏公才能分封建国,进魏公,就表示,曹操将在篡位道路上开始飙车。
衣带诏之前,曹操就在和汉献帝势力开始拉扯,所以祢衡被杀不仅仅只是因为情商低。
从衣带诏到213年曹操进魏公之前,这13年时间里,汉献帝的势力和曹操的势力在朝堂上此消彼长,
汉献帝的臣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其结果是残酷的,因为军权始终在曹操手上
汉献帝的绝对忠臣董承被杀,种辑、吴硕、王子服、吴子兰被杀,孔融被杀。荀彧死的不明不白。
在这个过程中,荀彧是个两面派,他一方面需要支持曹操重振山河,一方面心向汉室。
其实,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了,从曹老板的角度来说来投奔他的人,他分不清是投奔汉室还是投奔曹氏。在他没有进魏公之前,谁也不知道曹操到底是相当霍光还是王莽。
然而曹操用事实告诉荀彧,我就是想当王莽。彻底断绝了荀彧夹缝中前进的道路。
《三国志·卷十》: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结果就是,最终骑墙不下去,荀彧也只能选择走向死亡。
所以至死,荀彧都是汉臣,他到死都在食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