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衰落之后尚且还有四百年之后的唐朝继承,可唐朝灭亡之后中华却再无盛朝。这就是古代历史自唐亡国之后给中华民族一种最为直观的心理感受。我们中国人从小经历的文化环境和家庭之中的耳濡目染,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种感受,同时间在长大之后感受社会再度无限放大了这种感受。
秦汉文化的记忆
相对于唐宋文化来说,中国人大多数对于秦汉文化比较陌生,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之中知道一个秦始皇和汉武帝就已经是不错的历史概念了。很多人甚至觉得这段历史过于复杂,远远没有学习的必要,但秦汉时代反应的中国民族精神形成阶段却是不可丢失的,那个时候奠定的基础是华夏王朝一辈子的底蕴。
长期以来史书说秦朝无文学,可就是这样也在秦代考古遗址之中出土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路无饥人,践此万岁。”秦朝时候向上直接继承的是东周时代的诗经四字文学,这才有了后面汉朝的赋。秦汉文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陌生,文章两汉两司马也仅仅是记得了一个司马迁和司马相如,甚至连司马相如代表著作也少有人知。
为什么没有《三国演义》来的直接,那其实是因为华夏民族基因力量决定的,凡是太平时代,人们都崇尚武力;凡是国力衰微犹如北宋,人们都崇尚文学。唯有万国来朝之盛世,国家实力登于登峰的汉唐盛世,人们才会同时在武力和文力上双度开花。所以汉晋文学依旧是一座高峰,人们崇拜的是当年的武力,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当年的武力水准。
唐朝是一座高峰
唐朝的文力和武力是一座高峰,一直到21世纪都没有接近的高峰,就更不要谈超越了。汉朝灭亡之后我们不觉得悲哀,那是因为400年之后中华大地有唐朝再度兴起,重新达到并且超越了当年汉朝的高度。可唐朝灭亡之后我们热爱历史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尽的苍凉,那是因为我们即使生于千年之后的时代,依旧没有看到继承唐朝事业接近并且超越的朝代再度兴起。
无数中国人对于唐朝都有着感性认识,同时也有理性控制。现在的中国即使是学龄前儿童都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号。义务教育之中贯穿九年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唐代诗词文章的介绍。从初唐的的骆宾王到盛唐的李太白;从王勃的《滕王阁序》带杜甫的《石壕吏》;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韦庄的《秦妇吟》。
唐朝生活是如此的精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杜甫记录了自己亲眼看到的大唐盛世,那是一个普及万民的太平。当年的百姓拥有的稻谷粟米储存量一直到建国以后八十年代引进西方化肥提高产量才达到。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人可以亲眼见证华夏的巅峰,那个时候是真正意义上的万国来朝,当年的中国唐人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没有一个人敢欺负,没有一个国度敢歧视。
唐朝人民有志气,对帝王权贵绝对不低头,所以当年的中国人活得潇洒自由。华夏大地物产之丰富远超前代,也远超后世,作为一个唐朝人,你可以游历烟云风尘的江南锦绣繁华;也可以感受中原大地上的古朴厚重,你可以策马扬鞭直达贝加尔湖乘船赏月,大快朵颐的吃肉喝酒;也可以一路绝尘的西向到达咸海。你不用担心你的人身安危,因为四海之内皆是大唐,从玉门关以西都是唐朝边军,可以保护每个唐人的安全。
结语
唐朝的强盛如今也只能从泛黄的史书之中寻找到只言片语了,安史之乱后的急剧衰落让人扼腕叹息;中原王朝的苦痛相对于魏晋时代更加的难受,唐朝之后不能振兴的中夏在宋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武德被废,文力衰弱之后就只能是花钱买和平,即使大宋经济天下第一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