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并非昏君,如果在和平时代,他的种种事迹,无疑是一代明君!

2025年06月19日21:02:07 历史 1701

崇祯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更不是无能之君,而是一个明君。

何为明君?为国为民苦心孤诣的皇帝,就是明君。作为一个明君,看的是态度,而不是成就。


崇祯并非昏君,如果在和平时代,他的种种事迹,无疑是一代明君! - 天天要闻

朱由检作为皇帝是合格的,但凡他处在一个和平时期,都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

他不满18岁登基,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天灾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异族寇关,国库空虚,土地兼并,军队废驰,贪官污吏横行。

这些问题若是放在其他朝代,但凡遇到一个都得亡国,而崇祯全遇上了。

这一年他才18岁,放到现代也就是个高中生,正是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时候,可是崇祯的肩膀上已经扛起了整座风雨飘扬的大明江山,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崇祯并非昏君,如果在和平时代,他的种种事迹,无疑是一代明君! - 天天要闻

要是普通人遇到这种局面,恐怕就直接崩溃了,可是崇祯没有,哪怕国家已经没有了一丝希望,他仍然没有放弃,为江山与天争命。

他明知道满朝大臣对他阳奉阴违,却还是每天批阅奏折到半夜两三点,生怕错过为数不多的关键信息,五点左右又得上朝去开会,远比他的老祖宗朱元璋还勤政。

整个明朝高层,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为国家救亡图存拼尽全力。年仅二十多岁就半头白发,穿着打补丁的龙袍,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吃饭不见荤腥,只有咸菜、野菜配馒头,他的皇后亲自在后宫织布自给自足。为了筹资军饷抵御外敌,他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虽然最后也没有挽救大明的危亡,但他真的尽力了,为了国家,他付出一切,尽职尽责,当得起一代明君的荣耀。

很多人说,要不是他瞎折腾,明朝不会亡。这话说的很没道理。

明朝的灭亡早在万历后期就注定了,天启帝在位的时候,又摆烂了几年当木匠。天启帝死了之后,崇祯是临危受命,他从小没有经过帝王学术的教导,就是个混吃等死的闲散王爷。刚一上台,各种问题就扑面而来,换作其他人早就吓疯了。崇祯没有,他硬生生的挺住了,他明知国家必亡,无可救药。却还是不遗余力的投身国家危局,不顾后果试图力挽狂澜,这怎么能算瞎折腾?国家的灭亡与他有什么关系?

也有人说,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还有救。真的有救吗?想多了!


崇祯并非昏君,如果在和平时代,他的种种事迹,无疑是一代明君! - 天天要闻

魏忠贤不死,只会带领阉党东林党斗得越来越狠,损耗越来越大,伤害的是国家的元气。

他虽然能给皇帝从江南的东林党人手里弄来钱粮税收,但是这些人一转身,就会把损失从百姓身上千倍万倍的讨回来,阉党的人也会趁着对付东林党的时候,不断的压榨百姓,这也是他们在全国各地为魏忠贤立生祠的原因。所以到最后,阉党和东林党争斗的后果,都是老百姓来买单,这种行为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逼迫更多的人起义造反。这样的魏忠贤不杀,留着干什么?

还有人说崇祯多疑?我就想问一句,哪个皇帝不多疑?不多疑的皇帝还能坐稳皇位吗?这话实在搞笑。

再说了,要是换作你,从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突然坐在国家总统的位置上,而这个国家即将灭亡,已经无法避免。而你也会跟着遗臭万年。你会作何反应?当你想要尽力挽救,却发现你的努力没有丝毫作用,国家还是按照预期的走向灭亡,你会不会发疯?你肯定会!

但是崇祯没有,哪怕到这个时候,他也只是因为国家局面焦灼毫无办法而失去来分寸,变得疑神疑鬼,这是帝王都有的东西,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他仍然保持着正常心态,就这一点,他的意志已经超过太多人了。这不是一个无能的帝王。


崇祯并非昏君,如果在和平时代,他的种种事迹,无疑是一代明君! - 天天要闻

国家的灭亡不怪他,实际上他只是一个背锅的帝王,前面几位造的孽,却让他承受了所有。

哪怕到最后,农民起义军攻破宫门而入的时候,他也没有投降,选择了自缢煤山,维护了帝国最后的尊严。

这样的皇帝,如果提前早生几十年上位,以他的责任心和意志力,他会是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可惜命运无常,他处在明朝末年,一切无法挽回的时候,本该能成为一代明君的崇祯,成了亡国之君,作为帝王,最大的打击也莫过如此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 天天要闻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山东/ 孙延宜专辑/2025年/183(随笔)2025年7月4日,乡村精短文学公众号编发了我的小稿《企盼一条规范的赐宴街》,独立寒秋老师看到后,在我们滕州方言研究群里,首先肯定了我写的这个随笔“有道理”,然后畅谈了自己对赐宴街命名的意见,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 天天要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当地时间7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位于非洲的三处世界遗产地因面临的威胁大幅减少,已正式被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决议,共三处世界遗产地被移出濒危名单,分别是马达加斯加的阿钦安阿纳雨林、埃及的阿布米那遗址、利比亚的加达梅斯古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 天天要闻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点半,砖墙后面好像还有东西!”现场木匠小声招呼县文化馆的干部,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为一段尘封往事重见天日的开场。故居修缮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蜡纸包得严严实实、字迹依旧清晰的长信,却把所有人拉回半个世纪前的烽火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 天天要闻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处得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于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时安详逝世,享年93岁。据悉,就在杨少华离世当天,杨议还安排杨少华外出参加活动,为某家新店开业剪彩。从晒出的视频来看,顶着炎炎烈日,杨少华坐着轮椅亮相现场,近年来杨少华的身体状况一直惹人担忧。此次参加活动,不...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 天天要闻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这句话一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然而,太史公却表示,别再以讹传讹了,我可没说过这句话。出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出自清代学者李晚芳的著作《读史管见》。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