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2019年07月15日11:51:31 历史 2332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曾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学,紧接着又开始了一轮留学法国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俭学”人数最为庞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俭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开启了留学法国的大门。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许多耀眼的光环,首先是家世显赫,祖上历代为官,其父亲李鸿藻是咸丰二年进士,同治皇帝的老师,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赏识,曾官至军机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时常被父亲带至宫中,慈禧见其聪明伶俐而收为义子,夸奖“此子将来定成大器”,李石曾还与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四人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阳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于北京,乃李鸿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读诗书,少年时曾师从高阳名儒齐禊亭习国学,并师从王弼臣研习书法,婚后又专门学习英文,可谓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右)学英文时合影

1897年,尚不满17周岁的李石曾与表姐姚同宜喜结连理,姚家是天津“八大盐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盐业公柜而富甲一方,当时李姚两家均处于鼎盛时期,因此李石曾与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区轰动一时。

1902年,李石曾随新任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一起同行的还有商务参赞张静江,李石曾原本计划去英国留学,但当时清政府因“八国联军事件”而禁止国人去西方留学,他在征得李鸿章的同意后,是以孙宝琦的随员身份到驻法国公使馆任职的,期间先后在蒙达顿农校、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留学,由此成为留学法国第一人。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左一)在英国与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凭着家世渊源及在朝野的各种关系,又有留学法国的资本,在清政府谋个重要官位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李石曾却在巴黎发起成立了“进德会”,提倡不为官,不置私产,并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谓是开一时风气之先,其为人之品格确实难能可贵,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1906年,李石曾在张静江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巴黎分会,并与张静江、吴稚晖、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组织创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从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会四项事业,力求达到“发扬学术”、“改进社会”的理想,而教育事业主要是“设立学校”和“介绍及组织留学”。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与齐笠山在巴黎西郊开办了一家豆腐公司,将中国的国粹介绍给法国人,因为这家豆腐公司是以机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于中国传统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戏称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李石曾回到国内,与人在天津组织了京津同盟会,并出版《民意报》,在京津地区从事辛亥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建立伊始,李石曾与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了“留法俭学会”,并于1913年初组织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俭学”,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达学院补习法文。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留法俭学会成立时合影

1913年3月20日,极力倡导和推行宪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发讨伐袁世凯,史称“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许多革命党人遭到通缉,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爆发,法国陷于战火之中,许多留法生逃亡法国西南部躲避并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与蔡元培、汪精卫等人组织了“留法西南维持会”,以帮助困境中的留法学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中国招募了大量华工,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与蔡元培、吴稚晖、吴玉章、汪精卫等人在法国创办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号召中国青年以“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为目的去法国半工半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

中国大批有志青年纷纷赴法勤工俭学,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所形成的强烈对比,给这些留法学生以强烈的思想和观念上的冲击, 让这些留法学生变革中国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其中许多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走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7年初,李石曾应刚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任生物讲师,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而奔忙,并与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华教育会”和“勤工俭学会”,先后在高阳和保定创办留法预备学校,向法国输送勤工俭学留学生。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左四)离别北大时合影

“法华教育会”又于1918年在北京创办了“法文专修馆”,以“养成法文及专门人才”为宗旨,初始附设于北京大学,后来又独立设校,馆长为蔡元培,李石曾则担任副馆长并亲自授课。

为了继续扩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于1920年在北京创办了私立中法大学并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聘蔡元培为校长,并在法国里昂设立中法大学海外部,后来在得到孙中山领衔的广东军政府经济支持后,又扩大规模为里昂中法大学。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专门负责接收、清查故宫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李石曾和吴稚晖均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制定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立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项,董事会由21名董事组成,又专设9人组成理事会执行全院事务,李石曾被推举为理事长并为“故宫博物院”题写了匾额。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题“故宫博物院”匾额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通电全国宣布正式成立,并在干清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故宫博物院开放的第一天,北京万人空巷,民众争相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馆藏的历代文物,而将皇宫紫禁城辟为故宫博物院,李石曾作为创建人可谓是居功至伟。

1926年,张静江、蔡元培也入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由于这四人关系密切,国民党内资格又老,因此被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这四人以年龄排序则是:吴稚晖(1865)、蔡元培(1868)、张静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右一)与吴稚晖、蔡元培、张静江等人合影

蒋介石于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达成了“护党救国”议案,李石曾与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等四个人都是积极“清党”的谋划者和参与者,因此这些人也都应负此次“清党”的历史责任。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时,李石曾也是积极推动者之一,此后的中国终结了军阀混乱之局面,中华民族趋于统一,对此李石曾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抹杀的。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合影

李石曾还是建立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议者和筹备者,是他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建国家级中央研究院的议案,而国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其宗旨为:“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以谋科学之进步,人类之光明。” 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涌现了一大批大师级的杰出历史人物。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左一)与蔡元培(中)等人开会

而国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也与李石曾密不可分,他在倡议建立国家级研究院的同时,也提出了设立局部或地方性研究机构,得到国民政府批准并担任筹委会主任,1929年9月9日宣布成立时,李石曾被任命为国立北平研究院院长,该院为院、部、所三级结构,共设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0个部,设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等17个研究所。

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研究院与位于北平的国立北平研究院,可谓是中国学术界的“两座驼峰”,它们互为犄角,撑起了中华民族科学的天空,并跻身于世界学术界争奇斗艳,在人类未知领域探索和耕耘。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曾有一所“国立北平大学”横空出世,是蔡元培执掌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之后,效法法国大学区制而建立的松散型大学联合体,而提出这一建议者正是李石曾,并由李石曾担任校长。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

“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大学与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合并组建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又迁往陕西固城办学并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但抗战胜利后没有复校,而是被拆分多所大学,其中西北大学是其主体,由于北平大学只存在了十几年,鲜有人知道其历史。

李石曾没有随国立北平大学西迁,而是携重病妻子姚同宜逃离北平到了上海,并于1938年携病妻赴法求医,当时姚同宜是半身不遂,她在法国挨过三年病痛之后,于1941病逝于法国里昂,而这一年李石曾刚好是花甲之年。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李石曾都滞留国外从事外交活动,他于1942年12月在美国纽约主持召开“第一次世界国际社会大会”时,与美籍犹太人茹素女士相识并同居,双方签订了婚约,由老朋友张静江签字作证,但两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右)与郑毓秀合影

抗战胜利之后,李石曾回国继续出任国立北平研究院院长,1946年5月到上海组织“世界书局”董事会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并创办了《世界》月刊,在上海与多年老朋友林素珊女士邂逅,林素珊当时刚与戏剧家焦菊隐离婚不久,1947年2月2日李石曾与林素珊在上海结婚,婚礼上曾有这样一副贺联:“白首盟心共拯世界,赤诚永爱重建家庭。”李石曾在结婚前致电前夫人茹素女士,解除了他们之间名存实亡的婚姻。

1948年底,李石曾去了台湾并任总统府资政,这是一个闲职,类似于顾问性质,但任资政者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国民党许多原在大陆担任高官者,到了台湾后都委以总统府资政之职。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书法

1949年,李石曾携夫人林素珊去了瑞士并开始周游世界,最终在南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羁留下来,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那里度过了七十大寿,老友吴稚晖寄来一首贺诗遥祝,诗曰:“人生七十古来稀,喜有艳妻方与齐;画眉举案并相祝,百岁巍坊可预题。”但好景不长,林素珊因患脑血栓于1954年2月1日在蒙得维的亚病逝。

再次成为孤家寡人的李石曾随即经常往返于台湾和乌拉圭之间,并最终于1956年定居台北,经高阳老乡齐如山介绍,于1957年7月26日与田宝田结婚,可谓老树萌发新芽,这一年李石曾76岁,而新娘42岁,被人称为“忘年伴侣”。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与夫人田宝田合影

齐如山比李石曾年长6岁,是其当年老师齐禊亭之子,也是一代戏曲大师,李石曾和田宝田的喜堂就设在齐如山的客厅,这对老夫少妻共同生活了数载,田宝田于六十年代初去了美国纽约之后,夫妻开始分居两地,李石曾也曾数次不顾年迈之躯去纽约与妻子团聚。

李石曾在台北度80大寿时曾题诗一首,可看作是其人生总结,诗曰:“八十年来琐记中,不曾言利与功名。自由新世相辉映,互助前编杂夜鸣。空陆航行遍湖海,晨昏静坐岂阶评。君知我志十年事,不为私图共斗争。”

李石曾: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大咖 - 天天要闻

李石曾

1973年9月29日,李石曾因急性消化道出血病逝于台北,享年92岁,被葬于台北阳明山,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中最后一个谢世的,也是最年长的一个。

李石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牵连,更是与众多历史人物有过交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与蔡元培不相上下,只是大陆学界对其还不甚重视,更是缺少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毕竟他曾是国民党大佬,尽管他一生不恋权位,据传蒋介石曾向他许诺,除国民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两职之外,其他任何职位可任意挑选,但李石曾都不为所动,也是堪称奇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闻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时15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1936年北平一个冬夜,大作家沈从文失魂落魄地敲响了总布胡同三号的大门。开门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门外这位文坛好友,只见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寒风中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泪痕。能让写出《边城》这般纯净文字的男人,哭成这样,一定是天塌下来了。林徽因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闻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东海域上演了一出"换旗求生"的戏码,在霍尔木兹海峡这片火药桶般的水域,外国商船们突然集体玩起了"变装秀"——清一色挂上中国五星红旗。 (在霍尔木兹海峡,大量外国船只悬挂五星红旗以避免....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 天天要闻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7月9日,天津市委组织部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宣布中央有关任职通知和市委关于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任职的决定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严的标...